盲區一:教育觀念的落後,善做表麵文章,領導檢查做“素質”,領導走後又“應試”;盲區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真正發揮,教育忽視創造力的培養,培養對象缺乏個性化,整齊劃一;盲區三:培養學生能力就是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學生在受到所謂的“素質教育”之後,是否能夠真正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技能?是否能夠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是否具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生存發展的整體實力?要走出“素質教育”的誤區,首先必須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落到實處。人的主體性發展就是要不斷發展自主性,減少依賴性;發展能動性,減少被動性;增強創造性,克服保守性。人的自主性、能動性來自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撐,人就能夠把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事業理想,把德性與智能,把物質利益和精神動力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全麵結合的目標體係、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具備競爭意識,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1996年,英國政府發表了基礎教育白皮書《學會競爭——14至19歲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訓》,認為教育是政府的基本任務之一,將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競爭力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實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必須通過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衝破陳舊思想的樊籬,培養出高素質的新型人才。
二、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立足,關鍵在於個人的專業知識在轉化為市場行為的過程中,是否有創新能力和產生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綜合素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訪問研究員、加拿大UWO教授淩曉峰認為:人的能力和知識的比例應該是5:4,也就是說,能力比知識而言更為重要。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都很重視員工的創造力,所以,大公司招聘特別注意考查創新能力,那些隻會死讀書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喜歡按照慣性思維的人也不受歡迎。如微軟公司在聘任新員工時,主要看員工的創新能力、思維敏捷性。他們會問一些諸如:你現在用的電話有什麼缺點?怎樣改進它?
龜兔賽跑時,如果兔子沒有睡覺烏龜怎樣贏得比賽?前一問題考查你是否善於觀察和解決問題,後一個問題隱含著在競爭中的兩個公司或兩個產品,處於劣勢的如何變為贏家。再如,美國矽穀的很多公司都是從一個好點子、一個優秀的團隊起家的。當前社會,創新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創新是社會主體憑借理念和實踐首創性地對事物進行舊質形態向新質形態轉化的活動。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改革的要點之一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創新教育側重培養獲取並運用知識或信息的能力,以創造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總趨勢是越來越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便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
創新取決於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即實踐交往的擴大和交往實踐的深化。現代意義上的創新不僅要吸取傳統的經過現代性轉換的精神資源,同時要具有批判的力度。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形成學生的創新思維,其包括學生的批判精神、風險意識,在批判吸收傳統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形成現實生產力中具有相對優勢的技能,並將其轉化成一種整體性實力。
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轉變教育觀念。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尤其是人才觀念。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人才的多樣性、廣泛性和層次性,認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都應該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著不同程度的競爭力。現代教育觀念還對學校如何培養未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例如珍惜時間、講究效益、遵守信譽、善於合作、勇於競爭等;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才能,以及獨立獲取知識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了這種教育觀念,才能使我們穩妥地改革教材與課程,積極地改革考試內容,在考試中突出競爭精神和創造意識,改革教學方法,更好地麵向未來。
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可以促使教育觀念實現向傳統和現實的雙重回歸。當今教育體係被稱為殿堂教育,教育思想觀念落後,教育脫離了社會的現實,缺乏發展的前瞻眼光。教學僅是對固有知識的簡單傳授,教學方法隻重視機械式的學習,即從多種選擇中挑出背誦的答案,而不鼓勵競爭,學生無法進行創造性思考。學校核心競爭力強調合作、發展、實踐、個性、創新的原則,使教育回歸現實,在現實中得以迅速發展,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原創性。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與勞動將是一種雙向循環。學校必須以培養核心競爭力為契機,賦予未來的勞動者承擔起責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