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性,明確如何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競爭力。一位優秀教師應該是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動的創造者。教師應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傳導出成為具有競爭力人才的方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型教師就是指那些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應用於教育教學中,並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教師。他們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完善的知識結構、獨特的個性特征、教學藝術和管理藝術,尤其是具有自己的獨特的專長,能夠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最後,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學校核心競爭力是在教育各環節中以比較的方法,通過引發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自我的欲望,激發他們觀察、思考、嚐試、創新等能力。在與同齡人的比較中,孩子們可以感知周圍環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產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價值的是,與教師或家長的要求而產生的學習欲望相比,學生希望在競爭性學習中取勝而產生的學習欲望更具有自發性,因而學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現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隻要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培養核心競爭力的具體形式和措施時,確實發揮重視實踐能力,確保良性競爭的指導作用,學生表現自我的勇氣以及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傳統教育方式更大的鍛煉。
五、現代課程改革需要學校提高核心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知識的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出現了大量新的領域,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勢。學科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促進各類課程的整體發展、重視認識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教學。現代課程改革關注的是培養學生善於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善於對已知知識進行重新組織、轉換,從而萌發以新的構想為特征的創新的能力結構。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自己探索,這既是結構課程論和發展課程論的精髓,也是當前國內外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之一。它要求課程改革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自己主動地去索取知識,獨立地規劃自己的學習進程。從課程的設置、組織、實施的每一環節都注意設法使學生掌握離開學校以後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方法。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必須以培養學生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的整體實力為目標,以全麵發展的質量觀、創新型的人才觀來引導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建構起開放化的教育係統,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六、教育的產業化需要營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大環境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在《教育經濟學》中提出:“可以把教育當作一個經常的支出項目來看待。用於提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的費用具有特殊的含義,其被看作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種消費;被看作是生產性的支出,而不是消費性支出。”營造學校核心競爭力大環境,能夠更好促進教育產業化,使其從投資型轉為產出型教育收益。首先,學校核心競爭力促使教育設計的產業化。為實現教育是一種投資的理念,必須盡可能提高投資的經濟效果。學校核心競爭力強調教育界的競爭意識、競爭精神與競爭能力,推動教育設計的產業化。其次,學校核心競爭力促使教育收益,即培養目標的產業化。實施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教育,注重與現代社會相接壤,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核心競爭力,諸如競爭思維與競爭人格等,促使整個教育界由上至下營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大環境,促進培養目標的產業化。如湖南財經學院既根據社會的需求,注意提高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培養在校學生熟練操作計算機、編程能力,使該校畢業生競爭能力增強,初步實現產品人才的產業化。這正是競爭教育的輻射力度形成的結果。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如何從不同層麵構建核心競爭力
認識學校核心競爭力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但是我們的目的是構建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認識和理解。在構建學校核心競爭力前,我們必須有一個總體規劃:先從哪些方麵入手,其次怎樣操作,最後怎樣整合等等。
一、建立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機製
(一)建立和更新學校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