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世界各國之間互為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伴發展,這已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首先,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大市場,都必須參加世界經濟大循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也證明,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必由之路。
其次,跨國間的緊密合作已成為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的新的組織形式.國際學者組成的科研協作體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必須參加國際教育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再次,世界出現社會生活與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各國的文化溝通已經不再受到國界的限製。因此,中國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必須盡快適應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全球化”浪潮。
為促進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需要學習、借鑒、吸收外國成功的教育改革經驗。首先,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需要國際化這一現代教育理念。開放式教育模式的建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等教育思想都來源於國際的經驗。其次,我國固有的計劃模式下的教育體製、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需要借助國際化這一衝擊力,為改革帶來新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如跨國人員的大量流動、信息的廣泛交流、國際教育市場的激烈競爭將對國內的力、學體製、管理體製、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再次,在高等教育領域,社會發展已到了從一國的大學教育走向世界各國大學教育之間的合作共建的時代。
1999年1月8日,英國財政大臣宣布,英國政府準備投資在劍橋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之間建立一種教育研究的夥伴關係。世界範圍內高校之間強強聯合越來越多。
我國要建立高水平的世界一流教育體係,必須參照國際標準,包括發達國家的教育標準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定的一係列教育發展標準。我國的教育改革隻有融入國際教育發展的浪潮中,中國高等教育才會增添適合本國國情發展所需要的活力,才會發揮出無限創造力。
教育國際化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麵,包含著極為廣泛的內容。但概括地說,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國際化的教育觀念
教育國際化的前提首先在於要有國際化的教育觀念,要從全球的視角出發認識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問題。如日本政府早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即已開始意識到:“以國際化觀點進行教育改革是關係到我國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日本文部省編寫的1995年《教育白皮書》
提出:“為增進國際理解,確保世界和平與國際社會的穩定,必須繼續有計劃地推進教育、文化、體育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信賴關係,並且進一步對外開放。”日本教育理論家喜多村和之教授強調高等教育應該向三個方向發展:一是能夠為他國、他民族所承認和接受;二是能夠與外國進行平等交流;三是能夠充分對外開放。美國著名教育專家克拉克·科爾認為:教育關注的是整個世界,而不隻是其中的某一部分。知識無國界。各國知識分子都有助於擴展人類的知識和人類相互理解的廣度。通過獲得知識和技能,能夠使受過教育的人們在更多的國家和文化中發揮作用。各國麵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包括核戰爭和抑製通貨膨脹在內的許多問題使得國際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各國除非能夠相互理解,這種合作才會有效。大多數公眾具有良好全球意識的國家,在國際上將具有優勢。在法國,堅持開放性是近年來政界和教育界的共識,認為唯有開放性的教育才能夠在歐洲範圍內為法國培養精英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歐洲構建中承擔一定的責任。澳大利亞政府認為國際教育在澳大利亞的國際關係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能夠在其國際關係中擴展經濟、文化和人際層麵,能夠通過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豐富其教育培訓係統,並拓寬社會緯度。
(二)國際化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