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上增加了國際化的內容。一方麵是在思想上要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主要是指為增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夠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充分溝通思想,能夠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出發判斷事物。如美國提出要培養“有國際眼光的人”,使學生“會講一門外語並通曉別國文化”。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在對教育國際化的有關建議中指出,隻有做一個出色的國際人,才能做一個出色的日本人。在國際社會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還應該對各國的文化和傳統加深理解,中央教育審議會也指出,國際交流的基礎是“培養在國際社會中被信賴和尊敬的日本人,同時還應該增進相互間的團結與發展”。另一方麵是在能力上培養具有在國際市場中競爭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些將來在國際社會中工作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具體來說,要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懂科技,通外語,會經營,善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沽環境。為此,必須注重外語的教學,因為外語不僅是學習別國文化、了解世界文明、擴大不同國家人民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時,掌握外語也是政府機構、跨國公司和許多社會部門未來雇員的重要條件。

(三)國際化的課程

為了實現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在課程中增加國際化的內容至關重要;國際化的課程是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在內容上趨向國際化,旨在培養學生能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從實用的角度來說,課程的國際化有兩個長處:一是給那些沒有去國外留學的學生提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二是能夠提高課程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他們的參與對本國學生和教學過程都有益處;課程的國際化,不僅要開設許多關於其他國家相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課程都應該體現國際觀點。美國的伯恩教授曾經指出:

“一個學科如果隻體現本國經驗,而排斥其他國家的經驗,就是欺騙學生和反映一種愚蠢的沙文主義”。課程的國際化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正如伯恩教授所說的,國際教育要求在國際的框架內講授一個學科,以便使學生意識到所有國家的相互聯係以及諸如貧窮和種族歧視等問題的普遍性。二是開沒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程。如有些學校創設國際關係、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等新係科,或是增設信息科學、比較文化學等有國際化內容的課程。三是在已有課程中增加一些國際方麵的內容。如在教材上或采用國外教材,或在自編教材中大量吸收國外同類教材中的內容,或指定相當數量的國外教材和有關論著作為教學參考書目。在內容上緊密關注國際上本學科的最新動向,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四是推進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如環境科學、航天科學、能源科學、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等。五是注重地區研究。地區研究不僅對於加強和促進學術發展必不可少,而且對於國家利益也至關重要。六是建立校際聯係,把到國外參觀學習與課程聯係起來,為學生提供

了較好的國際交流實踐的機會,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國際知識。

(四)人員的國際交流

人員的國際交流是教育國際化中最活躍的方麵,其中包括學生的國際交流和教師的國際交流兩個部分。

1.學生的國際交流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目前大約有130萬學生在其祖國之外繼續中學後教育。大規模的學生留學國外,不僅有助於各國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而且有利於擴展課程內容的國際廣度,開展跨文化的研究與討論,招聘更多的具有國際經驗的專家。

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教育係統在資金的投入量、學校的類型和層次的多樣性、大部分學校的高質量、比較開放的入學傳統以及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等方麵的優勢,都是其他許多國家難以比擬的。所以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接受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大批國外學生到美國的大學和學院學習,除了對美國的高等教育係統注入新鮮血液外,還對美國的社會有著種種現實和長遠的重大利益。如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有助於美國學校學術發展和傑出的國際中心的建設;有助於美國與留學生派遣國未來政治及其他關係的發展;同時還有助於為美國培養和吸引大批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