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開展國際學生教育能夠帶來多方麵的利益,學生的交流已經形成一個充滿競爭的國際留學生市場,許多國家紛紛製定政策吸引外國留學生。如日本政府曾對進入日本大學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的人數製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即到2000年,日本將接納10萬海外學生。在這10萬學生中,將有1萬學生接受日本政府的全額獎學金,其餘9萬人中,將至少有1%的人會獲得學費減免、部分獎學金,或獲得來自日本教科文組織的其他類型的經濟支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政府大量增加了對外國學生實施經濟援助的費用,並在校園、課程和日語教學等方麵加以調整,以適應外國學生的需要。澳大利亞政府認為,吸引較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澳學習,有利於增進澳洲同世界的聯係,增加自己在處理國際事物中的影響力。目前在澳留學的海外學生已達6.4萬人,約占澳大學生總數的9%。澳大利亞計劃到2010年,接受海外學生達到20.6萬人。
現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許多國家都已意識到,要培養出國際型人才,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就必須派學生到相關國家去了解該國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去參與該國的生活,才能夠真正深入地理解對方。因此,在吸引外國留學生到本國留學的同時,這些國家也加大了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的力度。如美國在1994—1995年度有84400名學生出國留學,比1993—1994年度增加了10.696%,幾乎是九年前的兩倍,九年前僅有48500名學生出國留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在紐約和倫敦設立教師招聘辦事處,派專人到歐美、日本、澳洲等地名牌大學特色人才,高薪聘請著名學者專家來校任教。日本也在修改有關法委和政策以增加外籍教師,吸引高水平的專家。
2.教師的國際交流
教師的國際交流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核心部分。具有國際知識和經驗的教師可以直接推動教學、科研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的學校都采取多種形式增加教師出國訪問進修的數量,同時還麵向世界招聘教師和學者。而美國更是以其強大的政治影響、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了大批國外優秀的專家學者。除了聘請高水平的教師來校任教外,不少學校還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進行短期訪問和講學,或聘請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這樣一方麵使教師隊伍趨於國際化,另一方麵也使教育思想觀念、課程和教學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五)一些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
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使各國間人員、物資、信息的交流極為便利,這就給一·些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提供了條件。從信息資源的角度來說,現代信息傳播的便捷,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聯網,使得信息資源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國際共享。目前,已有不少跨國教育網絡問世,如在1996年7月,中國——日本——泰國三國多媒體遠程教育係統開通。該項目由日本郵政省電波部立項,北海道信息大學組織實施,中國南京大學和泰國索克多王工業大學為合作對象。這是由政府出麵組織的跨國界實施教育、進行國際合作的最新嚐試之一。此外,國際互聯網、電子圖書館等設施把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學生、學者和研究人員聯係起來,使他們坐在家中就能夠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識,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與地球另一端的有關人員進行探討。從物資資源的角度來說,目前物資資源在國際範圍內的流通更加廣泛快捷。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通過國際有關組織的協調,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等組織,從多方麵進行援助、協助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事業。如世界銀行向中國貧困山區提供的無息貸款,組織各國專家就有關教育問題進行研究等。二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提供人員、技術和資金方麵的支援。如派出專家學者到發展中國家講學、任教,在教學設備或教育技術等方麵提供技術援助,向發展中國家大學提供研究經費,向國外留學生提供助學金等。這些方麵的援助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技術落後、資金不足等困難,趕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