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研究涉及不同國家、不同教材。研究普遍表明:教材中男角色多於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據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傳統定型加以描述;教材內容幾乎不涉及性別平等問題。

美國有許多研究者調查了教學內容中的性別角色成見和性別歧視觀念。這些研究有的審視了閱讀教材,有的分析了數學、科學、社會研究書籍。1971年進行的對美國13種常用曆史教材的研究,發現教材中涉及婦女的內容不到1%,婦女的生活被曆史教材“輕視、歪曲和忽略”。1972年有人調查了幾套教科書,分析了270個故事,審視了其中成年男女和男女兒童的經曆,發現故事角色中女性比例很小,故事主人公中女性比率更小;此外,故事中男女角色行為也有差異,男性角色往往從事體力活動,解決問題,女性角色則往往表現出順從,從事的多是言語活動;成年男性的活動場所往往在戶外,女性則在家裏。1974年有人分析了科學、數學、社會研究、閱讀、拚寫等教科書中的插圖,發現所有教科書主要反映白人男性情況;教科書中男性所從事的職業有150種之多,女性則隻有4種。1975年發表的一項報告《受害的迪克和約翰:兒童讀物中的性別角色成見》詳細分析了各種兒童基礎讀物,分析了這些讀物的課文、插圖、主題思想安排和給予兒童的教導。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學生基礎讀物中,性別歧視已有所減少,但問題依然存在;在中學教育階段,在學習什麼知識最重要的問題上,性別歧視更加嚴重。

戈爾尼克等人調查發現,在教科書內容中,女孩常常是玩布娃娃,在廚房裏幹活,怕動物和噪音,她們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勸告,在遇到難題時會去尋求幫助;在教科書的插圖中,女孩常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出現,觀看男孩參與的活動。與此相反,在教科書中,男孩一般常參加一些對他們進入成人社會中具有一定幫助的重要活動;他們常把女孩和自己的母親從危險中拯救出來;如果有什麼難題要解決的話,他們也有足夠的機智和創造性來找到答案。另外,男孩在教科書中多被描繪成是富有活力的,他們遊泳、賽跑、騎自行車、參加球賽,表現出的是勇猛果敢的特征:

20世紀70年代英國有研究分析了一般讀物、教科書、專著這三類書籍,指出這些書籍對女性的描繪帶有偏見,並且認為這是導致英國女生在中學階段成績下降的社會學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來自發達工業國家的報告外,還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報道,其中有關敘利亞的一項研究,審視了每年擁有50萬學生的28種學校教材,分析了以下八個方麵的內容:男女性角色;以領導人物出現的男女角色;以男性或女性為主人公的自傳體課文;以正麵角色出現的男女性人數;以男子為中心的語言;傳統的性別角色期望;對婦女的詆毀;屈從、淪為犧牲品的女性形象。這項調查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指出敘利亞所使用的各種教科書的內容和語言不利於性別角色的解放和性別平等社會的實現,因而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山。

我國古代教材(如《四書》、《五經》)即含有明顯的性別歧視,直接反映著較為強烈的性別偏見。女子教材如《女四書》(即《女誡》、《內則》、《女論餘》、《女範捷錄》)、《女孝經》和《教女遺規》等中,著力宣傳“賢妻良母”與“貞婦烈女”的事跡,鼓勵女性接受“男女有別,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觀念,安心於“相夫教子”和“宜家善種”。即使在兒童啟蒙讀物中也滲透著濃厚的性別偏見色彩,《千字文》申明確提出“夫唱婦隨”,宣揚“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社會文化的變遷對教材文化的變革具有較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材文化的某些偏見性因素得到了控製,但就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而言,仍然傳播著社會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性別的文化成見仍在被大量地複製著、傳播著。

有人以我國一套中學英語教材為例,進行了教材的性別角色分析,發現在故事性課文及插圖中,首先是男性數量明顯地多於女性,故事中男主角明顯地多於女主角。

而且這種傾向故事性課文較插圖更為明顯,並且越到高年級越明顯,越是反映男性人物形象。其次是男女的職業特點也存在著顯著差異,除真人真事外,女性多充當教師、醫生、護士、保育員、營業員、農民、紡織工、服務員等工種,隻有個別人是司機與跳傘員,多數婦女無職業,主要從事家務勞動。而男性的就業麵則要廣泛,絕大多數有職業。在1981~1983年一套語文教材中,男女職業分布比例為26:15,無職業比例為4.1:23.8。再次是在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上也存在著偏見,男性表現出知識淵博,能力高超,獨立自主,誌向遠大,智勇雙全,頑強進取;而女性則表現為無知低能,目光短淺,溫和美麗,尋求同情和保護,還兼備人類不良品德,如吝嗇、尖刻、愛慕虛榮、不明是非、虐待弱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