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看,西方研究隱性課程已形成了多種視角。
(1)隱性課程的社會化研究,一些研究者認為,學校的不同組織特征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社會的價值,並使其成為學生固有的品質和個性的一部分。他們一般都強調學校氣氛和班級氣氛的重要性,不同的氣氛可能會造就不同的學生。顯性課程與學術性要求聯係在一起,而隱性課程則與非學術性要求聯係在一起,兩者構成了學校課程的整體。
(2)隱性課程的知識社會學研究。一些研究者認為,學校並不是一個觀念開放的市場,而總是會選擇特定種類的知識,並把它們組織進課程之中。他們試圖通過對知識的剖析來揭示權力分配與社會控製的現象。他們一般都認為,知識是社會組織的產物。課程內容總是帶有意識形態方麵的內容。
(3)對隱性課程的其他看法。道德教育專家柯爾伯格認為,隱性課程可以作為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手段。精神病學家斯奈德認為,沒有哪一所學校的師生不受隱性課程的影響,隱性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所有參與者的價值感和自尊感,這是正式課程所不及的。沃爾夫與西蒙認為,隱性課程是消除種族隔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隻有通過有意識地、善意地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係,才有可能消除種族隔離。如此等等。
如何引導和營造學校的學生文化
一、學生文化的類型分析
依據文化的不同特征對學生文化進行劃分,是近年來較為盛行的一種作法。這種劃分從學生不同的文化特征出發,至少將學生文化析離為以下幾種:社會階層文化、年齡文化、同伴群體文化以及特殊兒童表現出的文化。
(一)社會階層文化
學生社會階層的文化特征可表現在許多方麵,在前麵也多有論及。在此我們引述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學研究室的霍金斯的一項研究用以說明這一問題。霍金斯曾用編故事的方式分析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兒童在使用語言上的差異,他把關於一個故事的四張連環畫交給他們,讓他們講出畫中所含的故事。通過分析兩個階層的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發現他們在用語言表達明顯相同的語境時存在著方式上的差異。中產階級的兒童的言語具有通用型的特征,他闡述的言語的意思,不受環境的約束(表現為不受連環畫的約束,能把故事表述清楚),所有的人也都明白他所表達的意思;而工人階級的兒童的言語卻具有特定型的特征,即敘述的意思同環境聯係密切,隻有那些了解了最初產生這些言語的環境的人才能懂得(表現為對故事敘述的不明確,隻有借助於連環畫,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意思)。他還發現,中產階級的子女更關心語境的框架結構,當讓兒童就玩偶般的塑像(如小男孩、小女孩、水手和狗等)講上一段故事時,工人階級的子女講出的故事比中產階級子女講出的故事更長、更隨便,也更有想象力;中產階級的子女講出的故事較為拘謹,具有濃厚的敘述性框架,他們注意的較多的是采取敘述性形式。伯恩斯坦在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時說,這可能是由於中產階級對兒童的語言社會化是嚴格控製的,從而導致他們注意語言的嚴密的邏輯聯係,限製了他們的想象力。
(二)年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