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並不是決定人采用何種行為方式的唯一因素,它是與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性別等文化特征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影響著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但是,大體說來,在現代多元社會中,由於每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受到的影響不同,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由此研究年齡與文化間的關聯,就成了學校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學生畢竟是某一年齡群體中的一員,有著與同齡人共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一般地說,關於年齡文化的研究,不同於對兒童各階段身體特征的研究,它更多地是就兒童習得的共有的精神層麵的文化特征而言的。
戈爾尼克等人曾將學生的年齡劃分為兒童期(又分早、中、晚三個階段,早期為3—5歲,中期為6—8歲,晚期為9—11歲)、青春期、成年期,並對學生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進行了分析。他們著重探討了青春期文化,認為這—時期是學生疏離家庭而加入同伴團體的時期,其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較此前有較大的變化。他們引用科爾曼(Colemn,J.S.)的研究說明了影響青春期文化發展的美國文化中的五個因素。(1)存在於青春期學生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缺乏充分的交流使得兩個群體之間在技術、知識和價值上出現裂隙。(2)父母和家庭缺乏對青春期學生的職業訓練。一般而言,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從其父母那裏接受職業訓練,因此他們就必須從其他地方尋找這種訓練。(3)青春期學生基本上不再為家庭提供收入,也不再在這個年齡時期進入勞動行業。(4)青春期學生成為重要的消費者,他們被看作是某些商品的主要消費市場。(5)學校中存在著較大的和較為多樣化的個別群體,隨著強迫教育的實施,更多的個體在學校就學的時間延長,學校提供了眾多的社會化機會。青春期學生存在的上述問題及美國文化中的特定要求,使得他們逐漸削弱與家庭的聯係,形成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特征的群體,也因而構成一種獨特的青春期文化。
(三)同伴群體文化
同伴群體,也譯同伴團體、同輩團體、夥伴團體。它“是一個聯合而成的群體,在這其中,學生交互作用,並獲得一個評價個人態度、價值和行為的參考性框架,它既包括參考性群體在內,也包括有密切交往的群體在內”,學生同伴群體的形成,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教育背景、社會經濟地位、政治和宗教信仰、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所生活的社區等。
同伴群體的文化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年齡文化,它一般總是同一年齡階段學生結成的團體中表現出的文化特征,不過由於它更多地不是從年齡這一生理特征出發的,強調的是社會群體的影響,所以這裏將其單獨加以討論。
學生同伴群體的文化,是學生特有的文化,它指的是學生與之交往的特定的群體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它“對於這些生活在學校裏的人來說是非常現實且令人滿意的,這種專門文化或許是能把各種性格凝結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學校的最有效的因素”。
對於什麼樣的同伴群體才存在獨特的文化特征,才能構成為一種亞文化,有著不同的認識,這與研究者對亞文化的理解有關。例如,波爾頓(Bolton,C.D.)等人以為“亞文化是某些持續相互作用的個人組成的群體所擁有的規範價值係統,這個群體通過某些交流過程把這些價值和規範傳遞給後來者,並且通過某些社會控製手段使他們與這些規範相一致”。從這一對亞文化的理解出發,他們認為,並不是任何同伴群體都有亞文化,例如,那些存在時間較為短暫的群體,尚難以有共有的經曆和價值,就不能稱為亞文化;即使是存在時間較長,但由於其成員沒有共享的價值規範,群體對其成員也極少發揮社會控製作用,也不能成為一種亞文化,一些學生管理組織即屬此類。這種分析把握住了文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念,並以此作為區分亞文化的標準,有著一定的道理。
同伴群體文化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在大工業以前,男孩是與其父親在同一行業中從事同樣的工作的,女孩則是幫助其母親並且照顧其年幼的弟妹。在這種情形中,兒童是作為成人文化的同樣的參與者出現的,他們把成人文化當作自己的文化,在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之間,不存在割裂的現象,它們是融為一體的。換句話說,此時尚不存在獨立的兒童文化。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特別是都市化的推進,兒童已經徹底擺脫了與父母同樣勞作的境地,他們在成人眼裏,逐漸地被作為一個不同的社會群體來看待。他們在相互交往中,組成了自己的社會,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分離,促使兒童在與其同伴的相互聯係中尋求滿足,形成了與成人文化有相當大的差別的、對他們來說又極有意義的同伴文化。“因為社會不會鼓勵兒童在接受同伴文化之前接受成人文化,同伴文化總是處於成人文化之前的,所以,在兩種文化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這種情況在以傳遞和維護成人文化為特征的學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它使得學校任務的達成變得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