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殊兒童文化

特殊兒童主要是指殘障兒童和天才(或稱超常)兒童。這些兒童在社會經曆上與正常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例如,殘障兒童所受到的歧視和社會阻抗是超常兒童和正常兒童所沒有的,這樣,他們各自的文化特征也就有了很大差異。

對於哪些兒童屬於特殊的範圍,柯克相加拉格斯(Kirk,S.A6ndCallagher.J.J.)對此做了如下限定:特殊兒童在下列方麵與正常兒童有著較大差異:

(1)在心智特征上;

(2)在感覺能力上;

(3)在神經運動或身體特征上;

(4)在社會行為上;

(5)在交流技能上;

(6)在多種殘障上。特殊兒童的這些特征,還需持續較長的時間,以至於需要調整學校的某些作法或需要某些特殊的教育措施來最大限度地發展他們的能力。這些兒童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文化特征是不同於正常兒童的。例如,與正常兒童相比,超常兒童群體對抽象性的學科(如數學)更感興趣,而對於實踐性的或操作性的學科則缺乏興趣;他們較少自我中心傾向,少言過其實;在選擇閱讀的書籍時,能做出全麵的、成熟的評判;他們往往較關注社會問題及其解決方式;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等抽象概念很早就予以關注。而對於愚鈍的或缺乏學習能力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感情上和性格特征上都與正常兒童相疏離,在行為方式以及表征方式上有著自己的特征。

二、學生文化的研究與學校研究

對於學生文化,似乎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是代際分析,即主要探討學生與教師、成人之間的價值觀念等的連續性或中斷;二是結構分析,涉及學生亞文化內部、不同的亞文化群體之間以及學生亞文化與學校其他亞文化群體之間的結構關係的分析。

隨著學生亞文化現象的普遍出現和人們關注的增多,對學生亞文化的分析也應逐步走向深入,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關注的範圍較窄,深度似也不夠。依據亞文化研究的一些模型,下列一些方麵是研究者應當注意到的。

1.學生文化的性質

包括學生文化與學校主流文化間的區分,學生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關係,以及學生文化內部的互動情況;分析亞文化與較廣泛社會經濟結構間的關係,透視學生亞文化“解決的”問題以及這種亞文化如吸收新成員可能具有的意義。

2.社會對學生文化的反映。

學校和社區的不同群體對學生文化的反映;同時也要考察這些反映對學生文化的影響,它是否接受。

3.學生亞文化成員的發展曆程

主要包括學生對亞文化的反應和內化過程,以及他的社會化過程,其中尤其要注重分析學生價值觀念特別是道德觀念的發展過程,了解其自我概念的變化情況。

4.學生文化的社會組織

包括學生文化內部的社會結構,以及這種結構對學生文化內部社會互動的影響,應該從學生文化的社會組織出發來研究亞文化的價值觀、規範、象征符號、形象以及行為方式。

5.學生文化的變遷狀況

學生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存在的特殊性和間斷性,除了考慮它不斷變化的形式外,還要考慮它界限的變更,考慮學生文化的曆史發展狀況:

研究學生文化的目的,在於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文化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身體和心理成熟程度影響的,但是成人以及成人文化的影響有時也是可以使學生文化發生改變的。作為教師來說,在學生文化這一問題上,需關注到下列幾點。

1.認識你自己

了解學生文化的先決條件是發現和了解你自己的價值觀念,識別出引導你自己行為的價值,你所擁有的假設以及你在處理與學生關係時所使用的框架;對你如何形成你的信仰、價值和假設進行反省,詢問其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價值和假設的。

2.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多種不同的學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