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學生都會從同伴那裏學會如何與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打交道。他們往往運用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的語言,並且描述的是教師和行政人員所期望的價值。在這裏,重要的是要超出這兩種文化的疆界,關注到學生實際擁有的價值和假設,以及他們作為學生在討論他們的生活時所使用的框架,也就是試圖從他們的角度去認識他們的文化,在甄別出你個人的假設和參考框架的同時,形成傾聽學生聲音的能力。
3.運用文化的觀點去診斷和分析
在試圖改進學生群體之前,重要的是去理解它,要用文化的觀點對他們進行考察,如是什麼樣的人造物把這些群體維係在一起了(如曆史、傳統、故事、傑出人物等)?是什麼動力(如某些共同的動力和某一個悲劇性事件)和什麼因素(如年齡、性別、居住地、共有價值)把這些學生集結為——個群體的?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使他們集結在一起會發生些什麼(如持續的相互作用、形成——定的規範、有共同的經曆等)?對這一群體的成員來說,他們共同的價值和假設是什麼?
4.要認識到生活區域和交往密切的群體對學生文化的重要性較為密切的和持續的相互作用,是文化發展的強有力因素,為某些群體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是促使其形成亞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樣,要抵製某種文化,將這一文化所屬的亞群體分隔開來,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5.不要輕易地試圖係統地改變學生文化,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文化是可以改變的係統地改變學生文化的企圖往往會導致失敗,但這並不說明學生文化不可以受到影響。如果有些學生文化所擁有的價值和假設與學校目的相違背,那麼教師首先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調查這種反學校的觀念是如何發展起來的;要轉變學生文化中與學校目的相拒斥的方麵,最好是從學生剛剛入學時開始,此時他們尚未被其他高年級的學生社會化,要依靠學校的力量采用一些幹擾手段,如向學生言明學校的價值規範等。
6.在與邊緣群體相互作用時,注意運用文化的觀點邊緣群體指那些有殘障的學生、年齡較大的學生等。對這些學生第一要尋找各種讓這些群體的成員感到自己的“重要的”方式,如引導他們參與學校事務;第二.使這些學生積極地並持續地與其他學生相互交往;第三,提高這些學生在群體中(不是在他們所處的邊緣群體中)的地位。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教學原則,應該說,這裏所說的“材”應是包括對學生各方麵素質、情況的了解在內的,學生的文化特征也理所當然地應涵蓋在內。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於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文化特征、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重視不夠,了解學生文化、適應學生文化、引導學生文化、改變那些與學校文化相悖的學生文化,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予以關注的問題。
如何從不同層麵整合校園文化
新的教育觀念下產生的校園文化的營造必須以創新為特征。否則將失去其自身的意義。何謂創新?創新即創造能力的展現過程。校園文化的生生不息,依賴於學校管理工作、環境建設及精神文化各個方麵的創新。
一、學校管理工作的創新
創造性校園文化的營造首先基於學校管理工作的創新,這可以從學校管理體係、管理製度、管理機製的創新中體現。
(一)學校管理體係的創新
人類的過去和現在都離不開創造,人類的未來更離不開創造,而且未來在急切呼喚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高的創造力,知識經濟說到底是知識創造財富的過程,培養創造性人才應該是當今教育的目標,相應地,也應成為學校管理體係的追求目的。學校管理體係是一個合目的性的係統,有著自己的明確指向,這個指向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如何調動學校和社會給予的資源最大可能地實現這個目的。
提出把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為教育管理體係的最終目的,相對於傳統機械、死板的知識性教育及其教育管理體係來說的確是石破天驚的一筆。卡爾·羅傑斯在《一種生存的方式》中感歎道:“多少年來,我們所受的教育隻強調知識和智力,嚴重忽視了與學習生活以及創造潛能發展相聯係的情感,我們否認了自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創造力被毫不留情地枷鎖在牢獄之中,撲滅創造的光芒反成為我們追求的目的。眾所周知,我們人腦的兩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左腦傾向於理性邏輯思維,右腦傾向於感覺形象思維。傳統的教育隻告訴我們左腦的存在而忽視了右腦的作用,梁先生所說的“半個人”,其實從生理層麵來說也有它的立足點,而這一切都是傳統教育的結果所致。把創造作為教育的目的,作為教育管理體係的目標是對傳統的揚棄,也有著十分堅實的現實基礎。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股市上高科技股支撐著深滬兩市股指頻創新高,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一路飛升,高科技企業一片欣欣向榮……這樣一股科技浪潮的背後都是創造力的推動。現代社會中,凡是有創造的地方一片興旺,凡是思想僵化,固守成規必然窮途末路,說明創造性是時代的最強音。作為社會人才的搖籃,教育體係的重點,應該由強調知識掌握轉向強調創造力培養上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到如今的知識經濟,教育管理體係的方向改變已是無可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