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觀層麵上也應相應地實現變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管理體係應該向民主靠攏,不能搞“一家之言”、專斷獨行,隻有這樣的管理體係才能更好地發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其次,教學機構要力求簡明、精幹,並有能夠鼓勵創造性教學和有助於發揮學生創造性能力的教學機構,支持校園文化的管理機構;第三,群團機構應該為培養學生創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提倡多元主義的學術氛圍,允許多種不同觀點存在。

學校管理體係首要的創新是價值取向的變化,應該鼓勵創造性的發揮和培養,同時在具體的環節共同構成一個開放係統,為校園文化的營造和繁榮提供生長的土壤。校園文化是創造熱情的一種顯現,其基本精神與管理體係的創新精神是一致的。

(二)學校管理製度的創新

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學校管理體係確立起來之後,必須得到製度層麵的保證。相對於傳統的教育管理製度來說,當今的管理製度必須有它自身的創新性特點:

在學生管理製度方麵,應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全麵發展。在校學生十分關注的製度有學籍管理製度、獎勵與處分製度等。其中學籍管理製度的規定包括入學與注冊、成績考核與記載方法、升級與留級、轉學(轉業)、休學、停學與複學、退學、畢業等內容。在新的教育管理體係中,常規製度應適合新的需要並與整個教育目的相符。比如說成績考核,以前以期末一張試卷定優劣,而現在應更多地把平時的作業、論文和試驗情況考慮進去。在獎勵、處分方麵,不隻看成績,而應參考操作社會活動、體育達標情況等有利於引導學生成為有個性和創造性的綜合型人才。

在教職員工的管理方麵,應明確規定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注重老師水平的提高。否則無法告訴學生該讀哪些書,學校應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外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為其提供良好的條件。除了經常性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活動之外,提倡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比較係統地研究自己領域的前沿問題,這為創造性校園文化的營造提供了良好的導向作用。作為教師,隻有自身是一個有創造性的老師,才能喚起學生內在的創造性,並對學生的創造性活動給予恰到好處的指導。

一大批博學、活躍的教師、學者的存在是校園文化的支撐,正是他們奠定了校園文化的底色。學生,特別是那些思維活躍的學生,在校園文化中所創造的色彩繽紛的成果,得益於老師這種不斷向未知探索精神的指引。校園文化根植在學校管理和老師道德學問的土壤之中。

(四)學校管理機製的創新

新的教育管理體係和管理製度確定後,一個開放而富於創造性的校園文化就有了一個大的背景。在此基礎上,學校管理機製也應該從根本上改觀:學生自身的主體性應走上校園文化的前台。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應讓學生自己發展,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怎麼幹。以下一類群體性的活動可由學生自己來主持:學生組織由學生自己推選負責人,自己計劃和安排活動;參加活動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各活動小組和社團的指導老師,由學生自己聘請;各種活動的情況和工作總結,由學生自己撰寫;等等。

學校黨組織、共青團組織應以一種引導者身份介入校園文化的營造,引導學生開展內容健康的活動,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培養自身能力,保證校園文化的純粹性及其高層次性、創造性和開放性。

總之,校園文化的營造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開明的管理體係的宏觀條件,製度層麵和運作機製層麵的保障,隻有這樣校園文化的創新才能真正地成為可能。

二、學校環境建設的創新

學校環境是全校師生生活、學習、工作的場所,大致包括校園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教育設施三個方麵,自然環境以美為原則,人文環境以傳統與現實相結合為原則,教育設施要力求完備適用和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