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自然環境的創新設計

校園環境作為廣大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處所,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外觀體現,應該從審美的角度來加以創造,基於學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特殊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秀為美

學校雖然不是風景區不可能有奇山異水,但有山有水配合雅致,體現一種秀美並非難事。

即使無山無水,但大力綠化,各種建築之間和諧配合,建設一種宜人的環境是可以做到的。如武漢大學的校園山勢多姿,東臨東湖,內有水池,樹木四季常青,鬱鬱蔥蔥,錯落有致,與建築巧妙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校園環境以秀為美的典範。

2.以幽為美

校園環境的建設,要講究幽靜美,宜多植樹木花草。如曆史較長的學校一般都有高大的樹木顯其幽靜,阻隔外界的喧囂,同時也可使校園空氣清新潔淨、益於師生的學習與工作,形成學校深沉和富於內涵的氣氛。

3.應以和諧為總的原則

校園環境中的花草、樹木、建築、道路等的分布要講究和諧統一。新建築的選址,新建築的風格都必須與原有環境建築相融合,不能有突兀和脫離之感。

(二)人文環境的創新設計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之外的存在和空間之外的存在,同樣是極大的荒唐”。建築也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因而建築便表現出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及時代性。建築的民族性及地域性屬於反映過去了的時代傳統,而時代性則主要反映當代精神的創新。校園建築作為建築的一種也應體現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點,同時也要體現自身特有的個性,把繼承傳統與拓展創新聯係起來,不能單純搞複古主義,隻是遵循傳統,毫無生氣和現實感;也不能如現代派建築似的“矯枉過正”

,完全否定傳統,過分強調其物質功能,將建築的功能和形式的聯係又看得過於“機械”,忽視曆史文化的差異,以及民族的、地域的、人們精神需要的差異,不考慮與原有環境的協調和諧。校園建築應從各校的特點出發,在講究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其曆史情況和地理環境,結合二者去追求其審美價值,體現出新時代的人文精神。

(三)教育設施的創新設置

教育設施的設置是校園環境建設中直接與學生培養相關的部分,它的設置成敗與否,直接製約著校園文化的營造。

1.教育設施設置從橫向看,不僅要有針對教學的教育設施,諸如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還要有第二課堂需要的設施,還有與教育相關的後勤設施,各種管理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文體娛樂方麵的設施為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揮提供舞台。校園文化作為讓學生個性在最大範圍發揮的領域,沒有完備的設施的支持,隻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隨著時代和教育觀念的變化,要想真正培養學生創造性,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基本設施的完善勢在必行。

2.從曆史的角度看,教育設施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當前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對於教育來說打破傳統封閉的教育體係,建立開放的係統;揚棄以獲取知識為唯一目的,確立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的教育;開創現實性、信息化的教育局麵,這是時代給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設施的更新也應以此為目的和導向。例如為加強外語教育,相應的語音室、試聽室及全套設備都應該擁有;社會信息化所提出的教育要求,也需要有大量的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接入基礎。沒有人能夠想像沒有一台計算機的校園網頁大賽如何開展,一個沒有計算機和互聯網設施的學校如何讓自己的學生麵對信息化的社會。

學校教育設施應跟上時代步伐,適應學生各方麵才能展示的需要,為培養具有創造性才能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礎準備。

三、學校精神文化的創新

校園文化高層次的個性特征如何體現呢?——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麵的創新是最為重要的方麵。

(一)校園文化生活觀念的創新

當前,學校及社會各界人士都逐步認識到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對校園生活的理解有了許多新的觀念,這些觀念對於校園文化觀念的創新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