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園文化生活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一環

校園文化生活在過去整個大教育係統中充當的是補充的角色,是第一課堂的調味品,其建設也拘泥於以社團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課餘生活。而今天校園文化建設則被納入學校培養人才的教育規劃中,因而過去那種隻重視課堂教學的培養已經為課堂與課餘同時並舉所代替,校園文化生活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個性在校園文化中,使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尋求廣博的知識和富於創造性的思維,以適應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新世紀到來之初,許多學校都在力圖實施自己的21世紀人才素質培養工程,全方位地體現校園文化蘊含的價值。

2.校園文化生活以開放的姿態,迎接社會和時代的挑戰校園文化生活不隻求典雅而固守“象牙塔”,高分低能問題與校園文化生活過重的學生氣息和理想氣息不無關係。這裏所說的開放姿態,首先是對實踐開放,當前學生越來越明白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務實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其次意味著對各種理論觀點提供碰撞的空間,掀起激烈的探討,構成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性。讓校園文化生活從內涵和形式上都向著多元方向發展。開放性及開放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觀念,是校園文化生活觀念創新的主要方麵。

3.學校對校園文化生活的領導不妨礙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一段時間以來,管得太多,統得太死,嚴重傷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現在學校更多地把組織、管理校園文化活動的“權力”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發展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把校園文化生活作為自己創造力發揮的天地。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全方位的體現,主體性得到了弘揚,校園文化也日漸豐富。

(二)校園文化生活內容的創新

校園文化生活的創新在內容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1.社會相關性原則

學校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封閉係統,而與社會有著廣泛聯係。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性很強,離開社會環境,離開了人的文化需要,校園文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校園文化建設不能隻限製在宿舍和課堂、實驗室與飯廳,而應該與社會密切聯係起來,應根據學生成長的特點組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遊覽、聯歡、勞動、服務谘詢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社會、豐富社會經驗,不斷接受來自社會的反饋信息,從而改變自己不切實際的思想作風,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社會所認同,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正確位置。

2.政治方向性原則

校園文化建設應確保社會主義方向。學校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的基地,反思過去曆史的經驗和教訓說明,凡是沒有堅持校園文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或堅持較差的學校,不管其校園文化形式如何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最終都會付出沉痛的代價。所以校園文化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方向,不得違犯國家的政策法令和學校的紀律規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製度、有措施,形成一種既朝氣蓬勃紮紮實實,有聲有色;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格調高尚、健康文明、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

3.時代性原則

校園文化建設受到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具有時代特征。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上要有時代特點。當前我們麵臨改革開放、知識經濟、信息全球化的趨勢,培養具有現代眼光和心胸的創造型人才,實現祖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應該是教育的中心任務和校園文化展開的起點。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上應具有時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等發生了許多變化,國際國內環境要求人們獨立的、創新的精神,校園文化建設內涵上應體現這些現代精神。最後,在校園文建設的方法上要體現時代性,校園文化活動不能光停留在舞台、唱歌、打球、下棋,應增加體現時代內容的方式,比如攝影、電腦、網絡等。

4.多樣性原則

由於學生的年齡、專業及性別的差異,對精神生活的心理需求也不一致。通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使之各得其所。

(三)校園文化形式的創新

隨著教育觀念的變革,校園文化已成為學校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如思想教育型,以對參加者政治立場、道德品質、思想方法等教育為主的方式,像黨章學習小組、英模典型參觀學習活動;有擴充知識型,如講座、信息發布會;有交際型,如各種沙龍、懇談會、舞會、集體旅遊等;有審美型,如文藝表演、詩歌朗誦、作畫、遊覽風景等;有競賽性,如田徑運動會;有娛樂消遣型,如撫琴下棋、歌舞遊戲……可謂多姿多彩,無所不有。

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的變革創新應向理性層麵發展。應以充分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才能和廣博的知識為目標,注重效果,這正是校園文化逐漸成熟的標誌。如河北某校的“熱點專題講座”、“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係列講座”、“生存能力訓練小分隊”、“學生環保宣傳自行車考察團”……這些形式不僅體現了時代性、創造性、實踐性,而且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