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體現內容的需要,隻有真正地體現校園文化精神的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形式從當初的感性雜亂向理性純粹轉變,無不說明隻有與現實教育目標相連接的校園文化形式才是當前文化形式創新的立足點。
如何承擔學校文化現代化的使命
與教育現代化相比,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在我國要更少一些。人們較多關注的是教育在現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教育自身如何現代化的問題,應該說,這在我國社會政治、經濟迅速發展逐步向現代化邁進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我們還應注意到,現代化雖然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是世界範圍各國家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它要具體在每個國家實施,必須要經由一個本土化(在我國則是中國化)的過程。離開本土化,現代化就成了一個空洞之物,無法具體落實到各個國家或地區。
本土化問題發生於世界上的任何文化區域之中,不僅是落後的國家和地區要吸收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存在著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而且先進國家也會吸收其他國家包括較為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並因自己的文化背景去詮釋、應用這種文化,也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如果我們不是一個絕對的文化進化論者,認為文化在每個民族都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不存在或者說很少存在文化的交往、傳播,那麼,就會承認世界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本土化的資源與素材。不同的文化都在不斷地進行著采借、吸收、適應、整合,世界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本土化的曆史。
有關“本土化”問題的研究,在我國幾乎與“現代化”一樣長久,它與“現代化”一樣,是起源於對外來文化衝擊的注意和思考。當西方文化在20世紀初對中國文化傳統帶來巨大衝擊的時候,中西文化的碰撞、激蕩震撼著一些有識之士的心靈,他們關注著中國文化的走向,倡導中國走現代化之路,步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後塵;另一方麵也關注著如何借鑒、吸收西方文化,將西方先進文化融彙到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使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當時明確提出了“中國化”問題,也間或有“本土化”的提法。
本土化並不是割裂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它所強調的是傳統文化在新的曆史及社會條件下的更新、變遷,這種更新、變遷是由外來文化的衝擊所造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融彙了本來價值取向與之有較大差別的外來文化,使雙方都發生了一些轉變。一方麵傳統文化改變了自己固有的形態,揉合進了外來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麵,外來文化也改變了自己的表現形式,以適應傳統文化的要求。兩者間的雙向流動、更迭,才使得彼此都有生存發展的契機。可見,“本土化”是外來文化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互溝通、融合的過程;是外來文化及傳統文化改變自己的初始形態以適應社會文化發展要求的過程;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發生碰撞必然要出現的一個階段。
由此,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為外來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實際的會通、融合,是使外來教育思想轉化為我國教育實際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因而體現出本土特征的過程。
一、教育現代化與本土化的關係
從上麵對現代化與本土化概念的檢視中不難看出,教育現代化與教育本土化是兩個相異而非相斥的命題。現代化與傳統相對,本土化與外來文化相悖,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對立範疇;它們之間並非沒有關聯,而是相互重合密切相關的。四者的關係似可用下列這樣一個圖形來表示:
在此圖形中,傳統與現代化、本土化與外來文化構成一個菱形,它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外來文化隻有經由傳統文化的甄別、吸取才能達成本土化;傳統文化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既要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要受本土化程度的影響;外來文化是現代化的主要動力,但它在促成現代化的過程中既不能擺脫傳統文化,也不能忽視自身的本土化。上圖說明了外來文化與傳統的依附性,外來文化與現代化的不可分割的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土化與現代化的關係。
其一,教育的現代化並不排斥教育的本土化,因為即使是像現代化運動這種世界性的文化內容和現實內容,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會因不同社會製度、文化傳統、經濟基礎以及環境條件等呈現出各自的特色。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特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現代化,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現代化體現出的地域特色。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其完整性就在於兩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