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本土化是由傳統走向現代化的中介和橋梁。在非現代化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外來文化的“內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就不能僅是外來文化的簡單移植和“全盤西化”,而必須經由自身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加工、處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本土化可看作是現代化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其三,本土化也可看作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結果或者說一種表現形式。一種高度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也就越具有自己的本土特色。它是外來教育思想、實踐與本土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本土已有思想、經驗的高度升華。在這裏,現代性與本土性並不相左。它一方麵體現的是濃鬱的民族色彩,表現為民族性;另一方麵又反映出了國際共有的一些特征,表現為世界性。

本土化與現代化的相依相存,並不意味著本土化會始終支持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運行過程中,它也有可能與現代化產生衝突,阻礙現代化的進行。例如,現代化是一個社會整體變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麵如科學技術、知識經驗、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規範等都會因受其影響而發生變革。因這些層麵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造成的影響各不相同,其本土化的程度也因而各異。就科學技術來說,它僅僅涉及器物、工具方麵,都容易本土化;而就價值觀念、思想觀念來說,它涉及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變動較難,外來文化中的這些成分也就難以達到本土化。這種本土化程度上的不一,勢必影響現代化的進程,並且在某些方麵形成與現代化的對抗,阻礙現代化的進行。

二、教育本土性與教育本土化

作為教育來說,在其現代化進程中,為什麼要與教育本土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呢?回答這一問題,如同現代化是源於“現代性”一樣,要從教育自身具有的“本土性”談起。

“本土性”乃為“本土”之特性、特質,多是從性質角度而言的;“本土化”乃為外宋文化化為“本土”的過程,多是從活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在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麵,可以說無處不有“本土性”的痕跡,也正是因此使得世界教育豐富多彩、各不相同。在此我們擇“本土性”的三個主要方麵來談。

(一)各個國家文化傳統的差異

就教育與社會的各領域而言,文化大概是與其結合最為密切的了。教育生於文化,長於文化;文化特別是文化傳統製約著教育的全過程。文化傳統的差異成了使教育各具本土性的最強有力的因素,同時它自身也是教育本土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統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表現。它們融彙在教育過程之中,製約著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麵,使教育形成與文化傳統相契合的“本土特色”。

(二)教育體製與內容等的諸多差別

教育體製與內容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曆史積累的產物,它一方麵因所依存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間的差異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另一方麵因教育自身的沿襲、發展而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就是在業已完成現代化的國家,其教育體製等也不盡相同,仍具有“本土性”。這可以在現代化理論的倡導者有關社會體製的論爭中見其一斑。列維就認為,在一個國家中,集權化程度越高,現代化進程就越是向前發展。他說:“現在的美國社會比蘇聯更要現代化,美國社會也較不具備權威主義……除了政府權威這一要素之外,美國社會是比蘇聯更為中心化的。”但埃茲奧尼所持的觀點恰恰相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現代化似乎在一體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更容易進行,其他事情也一樣”。這種社會組織的“集中化”與“非集中化”問題,同樣存在於教育體製之中,美國與蘇聯一如列維所說的,是兩種不同的類型。看來,教育體製等方麵的差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隻會有所縮小而不能消除。

(三)教育理論體係的對立和不成熟性

與教育體製等相比,教育思想、理論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它製約著教育製度、內容等。從目前教育理論發展狀況來看,各個國家教育理論差別懸殊,在一些主張上是相左的。這一方麵是不同社會的意識形態使然,另一方麵是教育活動的複雜性和考察問題的角度不同使然。

這種對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理論本身的不成熟性,它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現代化要落實到教育的各個層麵,就需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理論施行,而理論上的差異所導致的就是現代化實踐上的不同表現。

三、教育本土化的原則——揚棄與創新

教育本土化是相對於西方教育及教育現代化而言的,沒有外來教育特別是西方教育的傳人,就無所謂本土化問題;另一方麵,沒有教育現代化,失去了教育的時代色彩,教育本土化也將無所依托。如此,如何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處理好教育本土化與外來教育之間的關係,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