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學校資金籌集

一、教育經費來源的結構構成

(一)教育經費分析方法

研究教育經費的方法有多種,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分為實證研究與規範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縱向分析與橫向比較等。這裏簡單介紹幾種比較實用的教育經費分析方法。

1.供求平衡法

供求平衡法是通過分析社會發展對教育發展的需求以及社會經濟對教育經費的供給能力的比較,研究教育經費短缺情況,尋找滿足需要的平衡點。其步驟是:第一,根據一國或一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人口發展狀況,預測未來某一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規模,並根據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係確定未來生均教育經費的標準,由此預測未來教育發展所需資金的總量;第二,根據該國或該地區教育投資變動的曆史趨勢以及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的相互關係,用趨勢外推法求出教育經費可能的供給量;第三,比較未來社會經濟、人口發展對教育經費的需求量與教育經費曆史變動趨勢,求出可能供給量的差距,分析教育經費的短缺狀兄,研究增加教育經費的可能途徑。

2.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是研究教育經費與其他經濟量之間的比例關係,用以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經濟水平上的努力程度。常用的比例有:教育經費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這個指標用來表示政府的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一般國際通用的指標是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相當於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此外,以往研究常用的指標還有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教育經費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等等。

3.增長水平分析法

增長水平分析法是用來衡量教育投入的進步程度,是研究教育經費的一種常用方法。據有關人民對我國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變動的基本趨勢的研究,1953~1983年30年中,我國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增長的變動趨勢為:教育投資絕對量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隨著經濟發展而增長;除個別時期外,教育投資是以快於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的增長速度增長的。

在增長水平分析中常常用到彈性係數。彈性係數是在某一時期內,兩個經濟量變化速度的比值。

當彈性係數大於1B寸,說明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當彈性係數小於1B寸,說明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當彈性係數等於1時,說明兩者的發展速度同步。

表5-11953年~1983年我國財政支出和教育投資增長(單位:億元、%)時期(年)一五二五1963—1965三五四五五五1979—1983財政支出1345.62288.71204.92518.93919.65246.55997.5教育投資94.59142.9588.76157.46224.5392.32629.95教育投資占財政支出7.036.257.276.255.737.4810.51財政支出增長率11.570.0715.166.854.88.123.07教育事業費增長率16.584.286.55-1.1011.8614.3114.284.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用來研究教育投資的內部分配結構。常用的指標有三級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經費分配比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經費分配比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經費分配比例等。這些指標用來反映教育經費對某一類教育的傾斜程度。

5.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作比較的分析方法,也是教育經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國際比較:國際比較是研究教育經費是否合理的常用方法。一般是把與研究對象處於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的教育投資與經濟指標的關係形成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的模擬值,評價一國教育投資的合理性。例如,有關人員通過分析與我國處於相當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得出公共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的合理值,1980—1985年應當分別為:10.2、11.8、12.8、13.2、13.6、14.4,但是1980—1985年我國公共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實際比例卻為9.1、10.8、11.6、11.7、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