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區比較:地區比較是對不同地區(省、市或縣、市)的教育經費差異進行比較。例如,有關人員曾將湖北省與同類地區的其他省的地方教育投資進行過橫向比較,結果發現:湖北省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於同類省區。1987—1991年,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地方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為3.53%,與湖北居於同類地區的10個省區,1987—1991年這一指標的平均值分別為3.3%、3.2%、3.5%、3.65%、3.72%,而湖北1987—1991年地方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是2.71%、2.78%、2.96%、2.89%、3.2%。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雖然湖北和全國一樣,教育經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正在逐步增長,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重視,但是湖北的教育經費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份額,與湖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相當。
(二)實例分析
在我國教育經費預算、決算中,一般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大部分,地方教育經費的比例一般在88%以上,這裏以地方教育經費為例,分析我國預算外教育經費的總量變動趨勢和構成變動趨勢。
1.地方預算外教育經費總量增長分析
數據分析表明,近十幾年來,我國地方教育投資增長十分迅速。1996年與1987年相比,全國地方教育投資名義增長率為620%,其中預算內教育撥款名義增長率為444%。預算外教育經費名義增長率,大大超過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名義增長率。1987年,預算外教育經費隻有84.3億元,1996年達到945.7億元,名義增長率為1122%(表5—2)。
從預算外教育經費各個構成部分的增長情況看,各級政府征收用於教育的稅費名義增長率為841%,企業辦學經費名義增長率為658%,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及社會服務用於教育支出名義增長率為621%,社會捐集資辦學經費名義增長率為821%,學雜費名義增長率為1990%,各個構成部分的增長趨勢差異十分明顯。預算外教育經費各個項目,相對於地方教育經費的彈性係數均大於1,其中學雜費的彈性係數最大,超過了3。企業辦學經費和校辦產業的彈性係數接近於1,各級政府征收用於教育的稅費和社會捐集資的彈性係數大於1.3。數據分析表明,我國地方預算外教育經費,相對於地方預算內教育經費,以及地方教育經費總量均是超前增長的。
表5-21990-1996年我國地方教育經費變動趨勢(億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國民生產總值18598.421662.526651.934560.54667057494.967559.7地方教育經費總額556.7644.0764.0931.91314.21669.62016.51.預算內教育撥款377.2399,5469.5563.9776.7906.41070.82.預算外教育經費179.5244.5294.5368537.5763.2945.7其中:教育稅費55.875.187.0100.61X.79189.1239.6企業辦學經費25.725.628.838.856.362.167.8校辦產業收入24.929.036.437.846.059.367.7社會捐集資52.462.569.469.596.1160.9185.7學雜費27.432.043.181.1135.8186.4238.8
2.地方預算外教育經費構成比例變動
在地方教育投資中,預算外教育經費不僅總量增長迅速,而且在教育經費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也愈來愈高。1987年預算外教育經費各地平均隻占25.91%,1996年所占比例平均達到46.9%已經基本接近預算內財政撥款所占的比例。從各個項目的構成比例看,變動趨勢各有特色(表5—3)。
1987年在地方教育經費總額中教育稅費隻占8.75%,1996年達到11.88%,基本為上升趨勢;企業辦學經費占地方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十年來幾經波折,1987年占3.1696,1996年仍然隻有3.36%;校辦產業、勤工儉學、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費用,占地方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也波動頻繁,1987年占3.35%,1996年仍然為3.36%;社會捐集資在地方教育經費總額中所占比例,1987年為6.75%,1996年為9.21%,基本為上升趨勢;學雜費占地方教育經費總額比例增長最快,1987—1989年穩步上升,由3.7%上升到5.23%,1990—1991年穩定在4.92%左右,1992年又開始上升,特別是1993年以後,增長十分迅速,到1996年達到11.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