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內個人捐贈自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建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實施“希望工程”之後,許多普通市民就把自己與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聯係到了一起。各地“希望工程”辦公室紛紛開設出適合普通市民的捐贈項目,比如雲南、青海等地開展捐資2萬或5萬元興建一所“希望小學”的“一村一校”計劃。至於上海,則有如下捐贈項目:

·“1+1結對救助”:捐款400元可資助一名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上學,捐款人可與受助人建立通信聯係。

·“陽光書庫”:捐款3000元或1000元可為貧困地區建立一個“陽光書庫”,分別擁有相關書籍400冊或160冊。

·“三辰影庫”:捐款10000元可為“希望小學”添置一套“三辰影庫”,擁有80部中外青少年電影精品、百餘部教育全卡通錄像教材,以及錄像機和彩色電視機各一台。

3.海外社會捐贈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國外企業和海外僑胞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來自海外的社會捐贈占教育基金總數的份額越來越大。據1997年8月3日上海(勞動報)報道:香港瑞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陳黎明先生向“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100萬元港幣,成為該基金會自香港回歸以後所收到的最大一筆捐贈款。而作為“蔡冠深複旦大學教育基金”的捐贈者——香港新華集團總裁蔡冠深先生,則已先後為中國的科教事業捐贈了上億元港幣的巨資,其中首期“蔡冠深複旦大學教育基金”200萬元已用於建設複旦大學的新聞學院。

中央和各級政府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無私捐贈,除頒發榮譽證書外,還根據其貢獻大小分別通過登報、掛匾、樹碑、立傳、命名等各種形式予以表彰與獎勵。洛陽市(關於鼓勵社會力量籌集人民教育基金的若幹辦法)具體規定:對集資40萬(山區30萬)元以上的單位,報請省教委為其樹碑;對集資30萬(山區20萬)元以上的單位,由市人民政府為其樹碑並載入市誌;對集資10萬元以上的單位,由縣(區)人民政府為其掛匾;對捐贈10萬元以上的個人,由市人民政府命名、樹碑並載入市誌;對捐贈5萬元以上的個人,由市人民政府命名、樹碑並載入市教育誌;對捐資萬元以上的個人,由市人民政府掛匾,並載入市教育誌;對捐資幹元以上的個人,由市教育局贈送紀念品,並在市級報刊、電台、電視台上宣傳;對捐資500元以上的個人,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贈送紀念品;同時,對凡捐贈百元以上的個人均頒發榮譽證書,等等。

二、教育基金的使用

教育基金的使用必須以章程規定為限,通常主要用於資助:符合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教育發展軟課題研究;教育教學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設施裝備的現代化;師資培訓與教師素質的提高;科學研究的開展和優秀人才的造就;教育宣傳與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表彰、獎勵;困難學生補助;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等等。

(一)資助符合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教育發展軟課題研究“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自1997年8月起正式啟動本市基礎教育科研項目“綠葉計劃”

,撥出40萬元專項基金,用於資助新命名的5個市級教育科研基地及97個教育科研項目。在資助項目審定過程中,基金會注意向從事教育的中青年科研骨幹尤其是郊縣的教師骨幹傾斜,以幫助他們盡快提高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並帶動當地學校科研風氣的形成。

(二)教育教學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設施裝備的現代化這是教育基金最為主要的職能之一。80年代中後期,各地人民教育基金紛紛湧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改善當地的教學條件.解決教學危房等問題。河南省開封縣委、縣人民政府之所以在1989年做出籌集人民教育基金的決定,便是基於如下的考慮:雖然該縣1988年教育經費已占縣財政收入的48%和縣財政支出的23.5%,但按照國家教育普及的標準計算,當時該縣仍缺標準教室10824平方米、實驗室1296平方米、教師住房18000平方米、其他用房10000平方米及圖書100萬冊。發展教育與教育經費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必須借助教育基金的力量。中共吉林省遼源市委、市人民政府《關於建立遼源市人民教育基金的規定》,同樣開宗明義地揭示了其教育基金“主要用於解決學校危倒房維修、二部製學校的校舍建設及教學設施等辦學條件的改善”的功能。“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則通過設立“上海十大緊缺人才培訓基金”和“研究生培養基金”等專項基金,資助建設了10個計算機實驗室、10個語音實驗室和“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的教育設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