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財政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根據對一個經濟較為發達城市的調查,在教育經費來源構成中,1995年預算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占34.62%,而預算外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達到65%以上,其中學雜費收入和社會捐資集資收入共占比例為40.34%(1993年是31.67%),超過了預算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成為教育經費來源的實際“主渠道”。而且財政撥款隻能保證教師工資的70%,其餘部分仍需學校自籌,學校公費用完全靠預算外教育經費。
2.社會各部門要求學校代收的各種費用目前,社會各部門對學校的攤派的還時有發生,這些攤派最後全部轉嫁於學生。一些單位和部門利用權力或經濟手段,在學生身上做文章,例如,各地對學校代收保險費、衛生防疫費都有比較強烈的反映,而且屢禁不止。社會各部門要求學校代收費的項目還有報紙雜誌費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發放的資料、練習題等。
3.傳統的應試教育和片麵追求升學率由於傳統應試教育和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促使一些學校正常教學之外加班加點,使本來就不足的公用經費更加短缺,加上要求學生購買的各種複習資料,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費用負擔。各地普遍存在學校向學生發放各種資料(包括自測題、自學輔導等)的問題。另外,有些政府部門編印的各類報刊、資料、學生讀物等也強製向學校發行。
4.社會各部門對學校的各種名目攤派比較多此項包括自來水集資、電話集資、有線電視集資、城管費、審計費、街道集資、路燈集資、資產登記費、堤防費、槍支彈藥費、環衛費等。本來學校的辦公費用就不多,為應付各種社會攤派,公用經費更為緊張。向學校進行攤派的部門和單位,學校大都得罪不起,而學校本身又無法承擔,最終轉嫁到學生身上。
5.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對學校收費行為的拉動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部門和個人經濟收入的差別逐漸拉開。由於教師的工資和待遇相對比較低,部分學校和教師也不甘貧窮,以各種途徑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例如,有些學校以校辦企業的名義向學生變相攤派。有些學校為解決教職工待遇,利用“近水樓台”的條件,辦豆奶廠、早餐店等,占領學校市場,硬性賺學生的額外錢。
6.一些地區對學校辦學條件標準、速度要求太高目前,各地都在積極建設“標準化中學”
,這股熱潮和壓力,使得教育經費顯得更為緊張。由於教育基礎比較薄弱,許多地方想在短期內達標,不僅時間緊,而且任務相當艱巨,資金缺口大。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
1.保證財政教育投資,把現有的籌集教育經費的政策用足要保證財政教育投入,切實做到“三個增長”。教師工資必須足額預算,不留缺口,按月兌現。財政預算還應保證學校有基本的公用經費。
2.要製定新的教育籌資政策,開辟新的渠道在目前教育經費不足、財政又無力解決教育經費短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開辟專項用於教育的“發展稅”,全額投入教育;也可以開辟其他的教育籌資渠道,例如,一些地區規定,向就讀本地學校的非本地單位職工子女征集教育基金。遼寧省某縣規定:向就讀於該縣的省、市屬企事業單位職工子女,每人每年分別收取200元(小學生)和300元(初中生);向外籍學生每人每年分別收取300元(小學生)、500元(初中生)和700元(高中生),納入當地人民教育基金。再如廣東省某學校,向學生家長收取“教育儲備金”的改革探索,也是一條值得認真研究的教育籌資思路。
3.在教育內部,要把教育亂收費當作行業不正之風來抓提高教師的素質,提倡奉獻精神,樹立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堅決製止中小學亂收費。不得將社會負擔納入學校收費項目,禁止外單位向學校攤派,杜絕為各部門代收費的現象。一些屬於為其他部門代收的項目,盡可能不要學校參與,由有關部門專人負責收取。不允許各級政府向學校攤派各種書刊雜誌,省、縣的教育部門應當控製資料的發行,教育書店應當減少不必要的資料攤派以減少資料費。完善收費登記製度,收費公開,讓群眾監督。開展收費檢查、糾正亂收費行為,及時處理亂收費的學校負責人,加強對違紀事件處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