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可靠的評估依據後,必須遵循一致性、客觀性、公證性、獨立性、科學性、係統性、替代性和重要性等原則,對被評估資產或單位進行全麵的評估。
學校國有資產的評估必須遵照國家規定的程序才能有效。國有資產評估的程序主要包括資產評估立項申報、資產清查、資產評估和資產評估確認等步驟。
(一)資產評估的立項
根據分級管理的原則,歸屬中央管轄的國有資產占有單位的資產評估立項和確認,由財政部辦理,歸屬地方各級管轄的國有資產占有單位的資產評估立項和確認,由同級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通常就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辦理。但是,即使是歸屬地方管轄的國有資產,當涉及國有資產的單位有以下經濟行為的資產評估立項和確認,需由省級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後,報財政部辦理。
(1)發起設立或改組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擬在境內外公開發行各種股票。
(2)經批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
(3)國有企業以實物資產收購上市公司股權。
(4)國有企業以現金收購上市公司實物資產。
(5)上市公司整體或部分收購國有企業。
(6)國有股股東以實物資產認購上市公司國有股配股。
(7)上市公司與其國有股股東進行資產置換。
(8)含有國有股的上市公司與其他上市公司合並。
學校進行國有資產評估前首先必須立項。評估立項即由國有資產占有單位申報,經其主管單位審查後上報同級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經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立項後,資產占有單位才可辦理下一步的資產評估手續。
當立項時涉及多個資產占有單位時,申報單位的確定按以下原則掌握:
(1)依公司法設立的各類公司,由出資額最大的國有資產占有單位申報。
(2)企業集團按集團母公司的歸屬關係,中外合資企業按中方出資額最大的占有單位歸屬關係申報。
(3)企業兼並的由被兼並方申報。
辦理立項申報必須提交的材料包括:與評估目的相對應的有效批準文件,國有資產占有單位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複印件,占有單位近期資產負債表,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表複印件,資產評估立項申請表,提交待評估資產的產權證明和技術鑒定證書,等等。
立項申報單位獲得上級主管單位和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對立項的批複後,才可委托具有資產評估認定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二)資產評估的方法
根據國務院1991年頒布的《國有資產評估辦法》的規定,現行國有資產評估辦法包括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及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評估方法等。這些資產評估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點,適用於學校不同類型國有資產的評估。
收益現值法(又稱收益本金化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測算被評估資產在有限壽命周期內的預計收益,再按適當的貼現率折算為現行價值,並以此為依據考慮其他因素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運用收益現值法對資產評估時,要求被評估的資產必須是能夠獨立、持續創造收益的資產,且未來的收益及風險報酬均可預計並能統一用貨幣計量。該方法以資產的使用價值為定價基礎,從理論上揭示了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實質,以及無形資產價值與實物資產價值構成的區別。與其他資產評估方法相比,當學校對外轉讓或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時,收益現值法通常被用於評估該項無形資產的價值。
重置成本法是指資產評估單位在對某項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時,以重新購置全新資產的成本為評估基礎.並根據被評估資產的新舊程度,扣除各種有形損耗及無形貶值因素,以其餘額作為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資產評估方法。該方法的基本原理可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評估價值:重置成本—實物損耗—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該項資產評估方法要求被評估資產的實物形態、結構、功能、用途等與假設重新購置的資產相同或具有可比性。該評估方法通常被用於學校對在資產清理過程中發現的盤盈資產的價值評估。
現行市價法又稱市場價格比較法或銷售價格比較法,它是指在評估資產價值時,根據市場上相同或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評估價值:參照資產市場交易價±被評估資產與參照資產的差價運用現行市價法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的前提條件是有一個活躍、健全、公平的資產交易市場,並能從市場上發現具備可比性的參照資產的交易價格。當學校用部分多餘的設備或材料等實物資產對外投資時,現行市價法通常被用來對這些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以確定學校對外投資的價值及在被投資企業所占的投資比例或權益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