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用無形資產對外投資要按評估價值記賬。由於學校用無形資產投資時,它實際上是依托無形資產的價值在被投資單位獲得一定比例的權益,並按其在全部權益中的比例享受被投資單位定期分配的利潤。
最後,用無形資產對外投資後要加強跟蹤管理。無形資產投資同無形資產轉讓的目的不同。在轉讓無形資產的使用權或所有權時,學校關心的是能否收到轉讓費,並不參與受讓方的經營管理活動。但由於學校用無形資產投資的最終目的在於取得投資收益,學校作為投資者,應積極參與被投資者日常的經營決策,不斷提高被投資單位的獲利水平。唯有如此,學校才能真正從無形資產投資中獲益。
如何進行學校的對外投資經營
一、對外直接投資意義和目的
對外直接投資(又稱經營投資)是指學校用貨幣資金、材料或設備等實物資產、專利或科技成果投資創辦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的投資行為。由於在投資行為結束後,學校仍然要參與其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並通過所創辦經濟實體的贏利獲取投資收益,所以它不同於學校的證券投資行為。從曆史上看,學校投資創辦企業的直接投資行為,最早是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辦校辦工廠。但那時的校辦工廠主要是作為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承擔教學實習任務為主。學校對外直接投資真正得到發展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才日益擴大,投資質量也顯著提高。
一般而言,目前學校直接投資的基本目的包括:
(1)獲取經濟效益,補充辦學經費不足。
(2)分離學校冗員,提高教職工收入,穩定教師隊伍。
(3)促進學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
(4)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社會服務。
與學校日常的教學、科研活動有所不同的是,學校從事對外投資活動會有可能遭受經濟損失。同時,由於我國的學校曆來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往往缺乏風險意識和效益觀念。所以,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麵向社會自主辦學的形勢給學校提供了從市場競爭機製中尋找補充辦學經費的機會,但學校隻有充分認識到對外投資的規律,加強管理,才能防範風險,達到收取最大收益的預期目標。
加強對外投資管理,有利於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完成。目前,學校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仍是政府撥款。作為國家的投資對象,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實現國家所要求的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學校進行對外投資,就意味著學校對投資的結果包括收益和風險兩方麵負責,因此,學校對外投資的資金,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無形資產等,必須是以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為前提,不得動用國家撥款和規定不得用於對外投資的其他資金。學校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也必須考慮到投資風險不能影響到學校事業的正常開展。
二、對外投資管理的內容
由於學校對外投資的投資期一般很長,一旦投資創辦企業後,便很難將投資的資金收回,無論是出現外部還是內部不利因素,均會對學校經營投資的預期目標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對外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盡管目前在學校的總資產中,對外投資的比重一般還不太大,但由於對外投資具有既能帶來效益、又隱藏著風險的特殊性,加強對外投資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學校在對外投資管理中,重點要抓住哪些環節呢?
(一)學校必須落實專門的機構負責對外投資的管理,製訂對外投資管理的規章製度對外投資的日常管理由學校財務部門負責。對外投資的決策管理,學校可以成立專門小組,也可指定同對外投資活動較密切的部門如財務部門、校辦產業管理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表學校進行。有關投資的各種具體事項,如對投資項目的收益性、高技術性、可行性論證的記載,對投資單位名稱、投資形式以及投資資產的內容、數量、價值等的記載,對各投資項目考核監督結果、經營和收益分配情況的記載等等,都應分別落實到具體管理機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