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投資校辦企業,一般期望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兩方麵的收益。經濟效益體現為校辦企業上交給學校的利潤,目前還包括國家轉讓給學校用於教學事業的企業應繳所得稅。
校辦企業通過經營活動,還上交給國家一定數量的流轉稅、增值稅和其他稅費,分流一部分學校人員,在轉化科技成果、促進科技產業化方麵也都取得很大成效,但這些效果對投資者學校而言,屬於投資的社會效益範圍。沒有校辦企業的經濟核算基礎工作,就不能準確提供校辦產業的經濟效益指標和衡量部分社會效益中的經濟指標。沒有校辦企業的完全、完整的成本核算,就不能準確地考核校辦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影響學校的投資決策。
3.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維護所有者權益的原則學校對校辦產業的投資,是在學校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將部分國有資產投入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投資行為。因此,學校對其轉為經營性的資產仍擁有產權。相應地,有取得資產收益的權利和其他應享有的權利。它要求學校所投資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成本補償和利潤分配達到保持資本的完整性,也即保證所有者權益不受侵蝕。根據資本保全的要求,企業的淨資產隻有超過所需保全的資本的部分,才能確認為收益。真正做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維護學校的權益。
4.企業獨立支配法人財產和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企業獨立支配其法人財產,意味著校辦產業對學校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在如何使用及如何處理方麵,在不違反國家法律和有關法規的前提下,有權自主決定。
企業承擔獨立的民事責任,是指校辦產業以其全部財產對其債務負責。學校僅以授予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為限對企業負責,不再對企業統負盈虧,對企業債務不再承擔連帶責任。
三、對外投資的決策
企業或事業單位進行對外投資,是為了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方案的選擇是否合理,投資項目的確定是否正確,是能否獲得預期投資效益的關鍵環節;要想取得良好的投資效益,必須使投資項目決策科學化,即采用科學的方法,遵循科學的程序,經過有關專家或專門機構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學論證,遴選出最優化的方案。
投資項目決策科學化的核心,是認真進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評估。對直接投資而言,項目評價的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1)項目投資必要性和市場供需預測的評價。
(2)項目投資條件和技術方案的評價。投資條件包括項目所需資源、原材料、動力能源、環境基礎的保證和環境汙染的處理等。
(3)項目效益,尤其是經濟效益的評價。
(4)社會評價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是一般企事業單位投資決策時最為關注的指標。被投資者有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投資者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投資回報。以下介紹幾種決策時評價對外投資經濟效益常用的技術方法,
(一)投資回收期法
所謂投資回收期法是指以全部回收原投資額所需要的時間為指標,比較各個備選方案優劣的方法。運用投資回收期法時,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隻按現金收支流量計算。在每年現金流入量相等的情況下,計算公式為:
投資收回期=全部投資額/年現金流入量
一般情況下,回收年限越短,投資的經濟效益越好。
(二)現值淨額法現值淨額法是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基礎上,對各備選投資方案,按照一定的利率(即投資成本),分別計算出未來一定期限內的現金流入量現值和現金流出量現值的差額,然後再進行比較的方法。即在同一時點上將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比較,衡量其效益。這裏“利率”實際上可以看作被投資者能接受的最低報酬率。銀行的貼現率或市場利率就可以理解為估算投資成本的依據。如果一個投資方案的預期獲利水平超過這個報酬率的,就可以考慮接受,反之則予舍棄。現值淨額法的計算公式是:
現值淨額=現金流入量現值總額—現金流出量現值總額現值淨額如果等於零,說明未來回收額的現值等於投資成本;如果是正數,說明回收數大於投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