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獲利指數法
獲利指數法又稱貼現後利益一成本比率法,它是投資項目在未來一定期限內現金流入量的現值同現金流出量現值之比。其計算公式是;獲利指數=現金流入量現值總額-現金流出量現值總額當該項指數大於1,表示投資回收報酬大於投資成本。指數越大,報酬越優厚。在預定期限內如比率小於1,說明投資回收報酬率低於投資成本,應予放棄。獲利指數法同現值淨額法一樣均是從貨幣的時間價值角度上比較投資的優劣,不同之處在於一個反映的是現金流入量對現金流出量增加的絕對值,另一個比較的是它們的比率。
四、對外直接投資收益的分配
學校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之一是要取得經濟收益,而這又取決於所投資企業獲得的利潤。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即收入與費用相抵後的差額。利潤總額反映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麵的效益,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綜合指標。利潤總額又是企業對社會,對國家作出貢獻的重要標誌,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財力保障,是對投資者進行回報的源泉。利潤總額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
投資淨收益是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減去對外投資損失後的餘額。
營業外收支淨額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係的各種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後的餘額。
企業按照會計方法計算的會計收益(利潤)與按照稅法、稅規計算的稅收收益(納稅所得)會產生差異。因而,企業在計算所得稅時,需要對按照會計方法計算的企業賬麵利潤總額進行一定的調整,以正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正確計算與及時、足額繳納所得稅是企業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義務。按照現行規定,國家對校辦產業免征所得稅,體現了國家政策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學校對免征的所得稅具有支配權,校辦產業應將免征的所得稅全部上交學校。
對校辦產業的收益的分配,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管理。按照企業“兩製”
規定,校辦產業的稅後利潤分配按下列順序進行:
(1)支付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
(2)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
(3)提取法定公積金。
(4)提取公益金。
(5)向投資者分配利潤。
學校全資的校辦企業,學校享有該校辦企業利潤分配的權利。校辦企業的分配方案應報學校批準。當然,學校應兼顧學校需要和企業發展的需要,確定校辦企業利潤分配給學校的比重和留在企業發展的比重。
對於合資、合作、聯營而又納入校辦產業管理的企業,按照產權界定後的出資比例分配利潤。
學校對校辦產業投資的分配收益,均應統一納入學校的收入,用於補充辦學經費和發展教育事業。
如何對學校物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教育所用的物力資源主要是校舍、實驗設備、視聽設備等,其價值形式是學校固定資產總值。物力資源配置是否合理,設備是否能得到充分利用,對辦學效益的高低有重大影響。對辦學效益進行督導與評價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發現影響辦學效益的因素,從而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辦學效益。通過對某市一城區辦學效益的督導實驗,對全區學校物力資源配置狀況進行了全麵摸底,從而為全區中學教育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奠定了基礎。
一、現有教學設備使用情況
1.教學儀器的使用效益基本良好,但不平衡,總體使用在90%以上。分三種類型:
(1)市區重點學校和一類學校使用效益最好,中學約17所,使用率多數可以達到98%,有的還把許多演示實驗改做學生實驗,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從使用率上看,這些學校的使用效益大大超過了100%。
(2)二類學校和職業中學使用效益一般中學約18所,使用率平均可以達到90%,其中一些學校隻能保證個別學科使用率較好。
(3)三類學校使用效益較差,中學約5所,使用率平均隻能達到80%左右。其中有些學校使用率還達不到70%。原因是師資不穩定、沒有專職教師管理,加上有的學校無實驗教室等,直接影響教育技術裝備資源設備的使用效益。
2.全區電教設備使用效益總體不好,設備使用率不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