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配置教育教學設備時,首先要優先考慮教育教學的需要,考慮要購置的設備是否有利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否促進素質教育各項目標的實現。為此,在購置設備時,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從實際出發,堅持勤儉辦學。力爭做到:要按配備標準配備(以教育教學夠用為原則),不要超標準配備;要以節約為原則的配備,不要貪大求洋、互相攀比;要自力更生,積極倡導自製教具、自己研製教學需要的軟硬件,不要隻向上級、向別人要設備。
在改善學校設備的同時,要提高設備利用率。學校設備也存在著無形磨損,即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造成的原有設備的陳舊、過時和貶值。
當設備閑置時,這種無形的損耗一方麵加大了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麵又沒有取得教育成果,顯然會降低教育的效率。因此,提高設備利用率,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作用,是提高力,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在購置教育教學設備時,對於不能充分利用的設備則不應該購置。例如,中學校一般不必配備超標準的攝像機、編輯機。因為,從學校教育教學需要上分析,絕大部分教育教學需用的錄像片應由市、區電教館提供。由於這些部門有對口專業教研室、科研部門的把關,所錄製的教育教學片水平大多數超過學校自製的錄像片。可是,一些學校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購置攝像機,甚至購置廣播級專用的高檔次一體攝像機等電教設備。首先,對一個學校來說,使用率不高,而且要管好、用好這些設備,必須有較高的管理技術水平.還必須要有專門的班子進行研究教材、編輯、製作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是由於主管電教工作的人員對教育教學內容不完全了解,許多教學內容不清楚,電教設備的操作水平不高,因此配備高檔次的攝像設備對學校來說是資源配置浪費的典型。因此,一般學校不應當購置高檔次電教設備,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把資金集中用在市區電教館、教研中心、電教中心,以便集中使用、集中管理,使電教設備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二)搞好物力資源配置的長遠規劃
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區縣的實際,深入調查研究,製訂出切實可行的物力資源配置的規劃。例如,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局在1995年製訂“東城區教育發展規劃”時,把教育技術裝備配備計劃,作為整個教育發展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了製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他們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進行分析調查,一學科一學科地進行統計分析,對全區每一所學校、每一學科、每一類儀器、每一種儀器的現有數量、達標數量、尚需數量、應配數量等,都利用計算機統計出來的可靠數據,很快地做出全區的“四、四、二教育發展規劃”的規劃指標,精確地統計出全區三年實現40%的學校達到基本標準,40%的學校達到一般標準,20%的學校達到較高標準所需要的設備和所需用的資金。估算出為達到這一目標,購置設備需要的資金總額為1800萬元,其中教學儀器、電教設備共需498萬元。采取區財政、教育局、學校各投入資金三分之一解決購置經費的問題,從而使規劃盡快得以實現。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優化教育物力資源配置,全麵進行規劃,深入進行調查分析,實事求是地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建立和健全規章製度
要實現教育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必須建立一套、健全的、合理的、嚴格的規章製度,逐步解決由於製度不嚴、無章可循而造成的資源購置不合理,閑置、損壞、浪費不追究等問題。例如,采購要有審批製度,進貨要有驗收、入庫手續製度,交接班、換崗要有交接手續製度,損壞、丟失要有注銷製度、審批製度及清產核資製度等。
根據物資設備的管理需要,建議實行“物資管理雙管製”。像財務會計製度那樣既要有會計員,又要有出納員。物資管理,既要有物資管理員,又要有物資賬目管理員。建立賬、物分開管理製度,防止物資流失,管好、用好各類教學儀器、電教設備,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