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圍繞大學建立的還有英國的“劍橋科技園”、德國的“海德堡科技園區”等科學園區。我國改革開放後相繼建立的數十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絕大部分都興建在大學校園周圍,高等學校成了高科技的源頭。

21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新世紀。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占領了21世紀經濟發展的戰略製高點。我們目前麵臨的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激烈競爭的世界,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為此,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及時做出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戰略決策。高等學校作為高新技術的創造者和擁有者,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改造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向社會轉化學術、科研成果的同時,各高校根據當前校內人、財、物等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部分盡快在高校內部轉化並發展成產業或通過進入高新技術開發區,與社會聯辦等方式發展成不同類型的高科技實體,將對社會起到一種良好的示範作用,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

同時,由於高新技術的發展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密切相關,校辦高科技產業也將對教學、科研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引導高校的學科及專業的調整。

在高科技發展迅猛的當今世界,校辦產業之所以能在發展高新技術中承擔起曆史賦予的神聖使命,使高等學校在國家高科技發展中既發揮先導作用又成為釋放科技能量的輻射源,從而為國家高新技術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由高校在發展高新技術中所具備的優勢與特色所決定的。

一、高校科技人才薈萃,科研成果密集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已逾千所,雲集數十萬名科技人員。這支科技隊伍,在經濟建設主戰場、高新技術研究及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麵擔負著重任,做出了很大貢獻。高校中還有十多萬名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是高校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一支生力軍。此外,數量眾多的在校大學生也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高等學校在“七五”期間的科技攻關中,簽訂了四千多份攻關合同,這是高技術成果的重要發源地。據國家教委有關部門統計,在1991年已公布的5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中,高校就有33項,占63.5%,充分顯示了高等學校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麵的優勢。另外,在同年公布的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中,高等學校獲獎項目也分別占37.6%和24.8%,且其中有些獲獎項目在國際上已具有領先地位。

二、高等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基礎研究紮實

我國普通高校的學科專業幾乎囊括了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絕大多數學科。大多數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具有多門類、多層次的科研結構。經過幾次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建設,高校學科專業已逐漸趨於合理化和綜合化。高新科學技術在發展中需要集中多學科的力量,幾乎任何一項重要的科技成果都是多學科的合作結晶。例如,機器人的研製和生產不僅涉及到機械工程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傳感技術、思維邏輯、人工技能,而且涉及到光技術、語言分析合成發送技術等。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的先導和源泉。基礎研究建立的新理論、新觀念,發現的新規律、新現象,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提供依據。基礎研究必將為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增添巨大的後勁。高校這種智力密集、基礎研究紮實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恰好符合高科技發展屬性的要求,從而使高校當之無愧地成為高科技發展的中心。

三、高等學校信息資源豐富,實驗設備先進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信息是最重要的資源,高等學校的教師、學生和校友與國內外各方麵有著廣泛的社會聯係。他們學術思想活躍,信息靈通。數萬名留學人員與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科學技術合作關係,學術交流頻繁,信息溝通形成網絡。全國一半以上的信息、圖書、情報等來自高等院校。高校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源和信息集散地。這些都是其他部門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