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實驗手段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前提與物質條件。在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發展,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有了很大的改觀。1984年以來,國家撥巨款投資興建了4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的教學科研設備已達100億元的規模,其中2/3是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新設備,建有現代化測試中心167個,計算中心230個。這些都是高等學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手段,使高等學校成為培養高技術人才和出高科技成果的基地。

發展校辦產業的關鍵在於實現科技進步。為了校辦產業的自身發展及擔負起其應完成的任務,校辦產業實現科技進步應通過以下途徑。

(一)發展高新科學技術

發展高新科學技術,這是高校的優勢所在。校辦產業在起步和初創階段就應強調增加科技含量,或逐步以最新技術成果改造那些產品質量和技術檔次不高的企業。高新技術代表著未來產業和技術的發展方向,是當今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製高點。用成熟的高新技術取代過時的傳統產業和產品,是發展高校科技產業的根本出路,也是高校科技產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是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直接為四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需要,否則,不僅談不到起示範帶動作用,連市場競爭這一關也過不了。

(二)從封閉走向開放

高校校辦企業要實現科技進步,還要打破封閉體係,走向社會,走引進、消化、吸收、聯合、集成、創新的道路.將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與引進國內外其他單位的先進科研技術結合起來。特別對那些在科研方麵原有基礎較差的師範院校、文科院校,更要運用他人的新技術,搞橫向聯合、科研協作和項目合作,引進和移植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藝,及時靈活地把其他領域已有的,其他單位已掌握的新技術、新成果創造性地應用到本校科技開發領域中,借助兄弟單位的科技優勢來發展自身,以改變自身在科技開發方麵的落後狀況,開拓新技術應用的新局麵。這是校辦產業實現科技進步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加強質量管理

黨和國家曆來堅持“質量,也是全麵提高高校科技產業整體素質的根本措施。

(四)多渠道籌措資金

增加科技投入是校辦產業實現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在可能條件下,除積極爭取國家增加高校教育經費特別是其中的研究開發經費外,高校還要建立以科技產業部門自我積累為主體,以低息、貼息貸款為補充,接受外單位向校辦產業投資和捐贈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科技投入體係。這是增加科技開發和技術改造經費的有效措施。

高校科技產業要按規定提足技術開發基金,保證專款專用。固定資產折舊費和技術轉讓服務收入的大部分,新產品減免稅的全部,都要用於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研製。

(五)加強科技隊伍的建設

實現科技進步必須注重校辦產業的科技隊伍建設。科技隊伍的結構要按照科技產業的特點來考慮,要在有限的編製內,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使隊伍的構成趨向合理。要擴大科技人員特別是新專業的科技人員在整體職工中的比例。要為已有的及新增的科技人員創造再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跟上科技知識發展的步伐。

校辦產業實現科技進步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整體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強與學校中有關係、部、所、室的合作,製定有吸引力的校內科技合作、成果轉讓、利潤分成等經濟政策,以及對個人的報酬與獎勵辦法,把蘊藏在高校教師和科技人員中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在科技隊伍的管理上,要給校辦產業相應的自主權,要在人事用工製度、分配製度、社會保險製度、職稱評定等方麵進行改革,建立和健全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校辦產業的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