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開發經營的管理(政策、法規、體製等),同樣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要有利於教育產業的發展完善,富於活力。君子言義不言利的觀念不符合商品經濟時代,而言利不言義則應受到當然的限製。教育決策應多多給教育產業及受教育者提供選擇和被選擇的機會,這也是一種教育開發,是教育政策的潛能開發。在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現有投資增幅不變的情況下,隻要有充分的好政策,在現代社會中高智力階層的教師及其依托之產業——學校是有充分的能力和條件更上一層樓,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的。當然,在貧困地區的教育,現階段更多的還是國家加大投入的生養階段。但在富裕發達地區,教育產業就已可以是依靠國家政策進入有效開發的發展階段了。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教育產業經營者們千萬不要錯過這一大好時機。教育過程的最終完成,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多規律作用的綜合過程;教育的發展決定於政治規律、經濟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協調統一。
在辦教育這一社會活動中,政治規律、經濟規律和教育規律是作用於過程始終,並相互交織扭合在一起的。教育經營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種規律的作用,而且要善於發揮並利用每一種規律在其中積極之動力作用,消除或減少其負麵作用。如利用政策和行政的力量,提高家長對學校信任度,爭取合法學位指標,擴大招生數;借助政府評價,強化質量之監控,調動係統內外各方麵的力量,提高力,學聲譽等等。又如,運用經濟杠杆,強化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提高校長、教師的教育服務水平;通過社會就業需求市場及其價格特點,迅速調整學校專業、課程及招生數量等等。再如,通過高質量的教育成果的展示,提高家長對教育投資的信心及積極性;吸納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監督,加強辦學過程的調控等等。
但是,三種社會規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又是會因時因地及不同條件而有主次之分的,而且三種規律的作用也有其特定的主要範圍區域的。我們可以把經濟活動中的價值規律運用於教師的服務勞動的報償及其評價管理上,叵卻無論如何不能把價值規律搬到教與學之間的關係上,也不能用價值規律來取代對教職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同樣,我們不能以政治規律去衡量教育效益而不計教育的經濟成本,也不能以經濟規律去代替政府的辦學行為,不能隻講辦學的經濟收益而忽視學生的德智體多方麵的發展。辦學的企業家和校長都必須十分重視政治規津的作用,企業家則應更多地去認識教育規律,校長則應更多地去認識辦學過程中均經濟規律;兩者的緊密靠近接納將是教育經營最大效益產生的特別重要條件。任何不分主次範圍,不分階段、時空、條件的教育經營,都隻能受到客觀規律的嚴厲懲罰:違反了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政府可予以取締;辦學質量不高,家長可以不送子女上學;收費太高,生源就不足;不重視教師的生活環境質量,高薪的教師隊伍也不穩定;學校舉辦者(或董事會)過多地幹涉校長工作,學校管理係統就會呈多頭控製而紊亂;不計成本隻講政治,隻能使教育失去經濟的有力支撐而失敗或低效益;隻管教育不顧社會實際,隻能是使學生學而無用或不被社會所適用、重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