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經營者,必定非常重視如下三個特別要素:
一是就業市場的需求情況。這一點對職業性教育的經營特別重要。就業市場包括兩方麵,首先是職業需求特點,在社會吃香的是技術工還是文員;是會計師還是工程師;是商業還是工業;是美容師還是廚師等等。當然對這一趨勢的認識,也還要認真去研究政府在近年來將大力發展什麼行業、產業,以便使學生在一個教學教育周期後,畢業出來不至於不被社會接受。其次是專業智能需求特點,即知道了什麼職業在社會被熱寵,但還要知道這些職業者應持有什麼樣的技能技藝和知識結構等,並以此去設置課程、專業,以有特色的課程專業去吸引更多的人來就讀。
二是本地區的差別。這對於任何級類教育的經營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種教育的指向都是社會上的一種特別的社會階層需要,那麼這一社會階層在社會上年收入是多少,有多大的社會比例(生源),這些人(家庭)對子女接受這一類教育每年能支付多少,或這類教育的家庭支付可以使子女結業畢業後有多大的經濟收益等等。一句話,教育必須讓人們消費得起,而且有得益。如,白雲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指向就是“平頭”百姓,宗旨就讓每一個求業者有一技一能一藝。從 1997年一個半月一周期的美容師、廚師、發型師培訓教育看,交學費為1300— 1500元(另交書費、住宿費、證費等共800元),真正學到本事結業出來,隻要一兩個月的工作就可還了全部教育成本,何樂不為?難怪該校教育經營效益好了。
三是勞動力價格與教育成本價格。隻講招生人數不講教育成本效益,不是教育經營。價值規律的“剪刀差”作用要在這裏充分體現:你不能讓辦教育血本無歸,但也不能使受教育者畢業後久久不能受益;你既要了解社會上各種職業勞動力的價格,同樣也要非常清醒地知道和重視教師的勞動效益;既要有短期的教育利潤,又要有為獲取更大的長期的教育利潤,去作大規模的教育先期投資的氣魄;既要使學費足以支付當期的教育支出,又要使之償還前期教育投資的分攤成本。
可以看到,既然是經營式的辦教育,就一定要十分清醒地找到政治規律、經濟規律和教育規律在教育服務過程中的重疊交合點麵,以能使教育之發展呈現良性循環過程。從圖3—2還可以明確地看到:一是三種規律都是有特定內容範圍的,彼此之間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二是三者中兩兩之間都有不同範圍的交叉重合,隻講教育與政治或教育與經濟的結合都是片麵的。在現代隻有三者的結合與相對分離才是正確的。三是三者也都有重合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說,當三者之間重合一致而協調的時候,就是教育發展最理想的時候。四是在辦教育的過程中,三者重合一致的區域範圍越大,教育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越大,否則就越小;當三者相互脫離時,教育的負效益就越大。五是它們彼此之間有互相製約的作用,因此不能隻講結合,講促進作用,不講製約滯後作用,那是形而上學的。
總之,當我們能有效地把握好質量與學位這教育經營的生命線關鍵點後,就要十分認真地去把握教育收益水平、勞動力價格與地區經濟水平、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之交合點——教育成本價格。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亦是教育經營的效益策略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