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創建學校品牌就是創建一種特質的文化一、社會文化對學校文化的影響
社會文化是在一定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在進行經濟和政治活動中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行為習慣等,以及承載觀念形態的組織機製和文化設施。社會文化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身上有著具體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稱為亞文化。在工廠中有企業文化,在商店中有商業文比,在學校中有學校文化,這種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為一種亞文化的學校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以往學校總是人為地將校園與社會隔絕開來,希望用一扇校門、一堵圍牆來抵擋社會消極因素的侵襲,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對我國社會和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震蕩,閉關自守的心態漸漸為開放的觀念所取代。麵對改革開放的社會,社會各種文化正以多種形式,通過不同渠道滲透到學校之中。人們不禁疑惑起來: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有害的?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我們應該吸納什麼,排斥什麼?對於這些問題,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是教師還是校長,都會感到困惑不解。
怎麼辦?依然承襲以往那種封閉式的管理方法嗎?顯然已不現實。因此,學校領導在辦學過程中必須正視社會文化對學校文化的影響,采取主動選擇、積極整合的態度,促使社會文化對學校文化建設產生良性影響。
二、學校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屏蔽與吸納
(一)學校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屏蔽
社會文化對學校文化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在施加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麵影響。尤其是我們正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價值觀念的衝突十分激烈,在倡導現代意識的同時傳統美德逐漸淪喪,在呼喚主體意識的同時自私觀念悄悄地膨脹,這些都會對學校文化產生負麵影響。事實上學校成員所表現出的一些不良行為,較多的和社會文化負麵影響有關。
作為學校教育對象的學生涉世未深,社會閱曆不足,身心發展正處於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不穩定狀態,世界觀尚處於形成階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很容易受到社會各種影響。因這是學校教育性質決定了的,學校教育意味著對社會多元化的選擇和整合。
(二)學校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吸納
學校文化——方麵要將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排斥在外;另一方麵又要積極主動地吸納其中的精華部分,將它融入學校文化之中。隻屏蔽,不吸納,就會回到關門辦學的老路上去,要吸納,就要求學校領導從本質上把握社會文化的整體特征,及時了解其發展動向,從中篩選出有益的東西,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不是良莠不分地照單全收。要吸納,還需要考慮到學校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對社會文化進行適當的加工與改造,使之適應學校環境氛圍,能為學校成員所接受,並最終融入學校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文化也出現了一係列新的變化。人們逐漸擺脫了傳統的趨同思維方式和中庸之道,樹立了現代競爭意識,擯棄了不講時間效率的舊觀念,形成了追求時效的新思維,審查了隻重集體不重個人的老觀念,確立了自我的主體地位。這些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是學校所培養的21世紀新人所必須具備的,因此學校領導應當把它們吸納到學校文化之中加以倡導。不少學校在這方麵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嚐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有的學校提倡崇尚一流,鼓動教職員工努力爭光,推動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攀登新高度。這其實是對社會文化中競爭意識的吸納、改造和發展。有的學校倡導自主發展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養成學生的“自主習慣”,以求達到高層次、全方位的發展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較強的生存能力,成為新時代的強者。這種文化的核心與根基是確立自我意識,進而培育出自主精神。
三、學校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輻射
學校是一個知識、信息、人才密集的場所,學校中的教師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一定的社會經驗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學校裏的學生思維活躍,較少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具有追求真理的熱情,因此學校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傳播信息的地方,也往往是新思想、新觀念的萌發地。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常常從學校走向社會,並最終影響,改造了社會文化,實現了學校文化向社會文化的輻射。我國“五四”運動時期,北大等學校的師生們接受了西方的科學思想和民主意識,對保守落後的封建社會文化進行了無情的衝擊,開展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把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傳播到了社會上去。今天,佳木斯一中倡導“五心教育”:忠心獻祖國、關心獻別人、愛心獻社會、孝心獻父母、信心留自己。這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上海市格致中學以培養“具有報國誌、民族魂、素質優良、道德高尚的格致新人”為目標,教育學生為國立誌,為國成才,培育學生“孝、勤、儉、謙”的傳統美德,引起了社會的重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