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色學校是一種學校文化模式

縱觀曆史發展進程,一些文化特質被淘汰、被拋棄,而另一些則被選取、被吸收,逐步地規範化、製度化、合法化,並最終被強化為人們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文化在這種內聚和整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理想、一種心理和行為模式,即文化模式。可見,文化模式是多種文化物質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關聯而構成的文化整體,它具有——定的內在結構的穩定形態。

學校文化也包含著各種特質,經過選擇、積累、創造與內聚,形成了穩定的特征,成為學校的一種組織精神,經過一定時期發展成一套學校文化模式。當然,學校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漸進過程,在學校成員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導向下,學校文化主體交互作用創設一種文化環境,內化為群體的觀念、精神、行為、作風等,將它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麵麵,最終體現為學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總之,學校文化模式必須建立在文化理想、文化主體和文化行為三個方麵的基礎之上。其中,建立文化理想是學校組織行為的指南和方向,加強學校文化主體建設,在於提高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的心理和文化素質,通過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把文化理想落實到具體的文化行為之中,通過文化活動使學校文化在實踐中得到發展,並逐步規範化、特色化。可以說,無論是文化理想的建立,還是文化主體的培育,或者是文化行為的實施,都是人與物、人與人在交互作用下創造一種文化氛圍,又被這種氛圍包圍、認同、理解、貫穿著的一種複雜的互動過程。

(一)學校文化模式的形成條件

任何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文化主體、創造文化的手段和一定的文化賴以存在的環境。學校文化模式的形成同樣不可缺少這三個要素,它們之間交互作用,使得學校文化不斷完善,並最終形成獨具特包的文化模式。

1.學校文化主體

學校文化主體主要是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由於領導者在學校組織係統中處於特殊地位,他們必須對學校文化建設負有主要責任。表現為校長對自己的職責要有全新的認識,把建設學校文化、形成文化模式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要有清晰明確的學校文化意識,不能隻滿足於處理學校的日常事務,執行上級的各種指示,而是對學校文化的建設要有理性的思考,並形成完整的工作思路和具體設想。唯有如此,學校文化模式的構建才有可能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為,而不致陷入無序狀態。

教師是文化的直接傳播者,他們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參與文化的繼承和演變,實現學校組織文化的保持與改造。另一方麵,教師本身構成一個文化群體,有其獨特的文化活動。

由於校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理想,必須依靠教師去貫徹實施,因此,學校文化的優劣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這一特殊的文化群體的素質和晶位,依賴於他們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和采取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群體的文化功能的發揮程度。

學生是學習者,他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繼承人類文化成果的過程。在學校創建特色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他們一方麵在繼承和接受人類已有的文化,另一方麵又成為形成和創造學校文化的主力。由於社會經曆、生活環境、角色任務的不同,學生與教師、學校領導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準則、行為規範、審美情趣等方麵並不完全一致,他們有自己的文化理想.但是,通過校長的領導管理活動,使師生積極投入建設學校文化的活動,以實現學校文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