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造學校文化的手段

校長應該具有文化意識,把學校中的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種活動,都看成形成學校文化的積累,都是一種創造文化的手段。以形成學校無小事,事事可育人的觀念。一般而言,創造學校文化的手段大致可分三類:

一是管理活動。學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規範性文化。因此,學校的管理活動必須適應這一特點,建立嚴明、完整的學校規章製度,用以規範學校領導的行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在規範的製約下有序開展。同時,學校領導還必須構建一種選擇機製,使得學校能在教育方針的約束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教師能在正確教育思想的引導下,靈活地挑選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在規章製度的規範下,自由地選定自己的發展方向。隻有規範,沒有選擇,會變得死氣沉沉;隻有選擇,沒有規範,會顯得亂而無序。隻有建立起“規範”和“選擇”的管理機製,才能形成既嚴謹有序又生動活潑的新局麵。

二是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是讓學生掌握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創造文化的手段,教學活動的功能不僅體現在教師必須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勞動,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文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教風、學風,一種學校組織精神,從而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探索、總結,最終會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為學校文化增添新的特色。

三是課餘活動,主要是通過一係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推進學校文化的積累,如學科競賽、科技發明、演講報告、藝術活動,體育競技等。它是形成學校文化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由於課餘活動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最充分,因而它更是塑造學校文化的重要途徑、展現學校文化特色的主要窗口。因此,學校領導必須做到精心組織、精心設計,教師必須積極參與、熱情幫助,使課餘活動做到“學校搭台、教師伴奏、學生唱戲”,使領導、教師、學生都充分發揮學校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

3.學校是學校文化生存的基本環境

環境,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結果,又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從而對學校成員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校長應當十分重視環境的作用,努力為學校文化建設創設一種適宜的環境氛圍,這裏所說的環境,既包括校園環境,也包括學校傳統。

校園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與人際環境兩類。物質環境是指學校的教學設施、儀器設備、圖書資料、校容校貌等,它是學校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文化發展的程度。在學校物質環境建設中,學校領導要將自己的文化理想融入其中,使人身在校園就能體驗到對學校文化的追求。

人際環境是指學校內部的人際關係的氛圍。在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中,師生員工會有很強的凝聚力,使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除此之外,校風和傳統是帶有學校個性的、較穩定的獨特活動和風格的心理環境。學校傳統既有具體的物質表現形態如校旗、校服、各種節日活動,也有觀念精神的表現形態如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它是學校的曆史及影響學校生活的各種精神因素的積澱,它滲透在學校一切活動中,影響、培育著學校成員的發展。它和校園環境融合成為學校文化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

(二)學校文化模式的構建

西爾弗茲韋格和艾倫認為,構建一種文化模式通常要經過以下四個步驟:一是分析現存文化,並建立達成新文化的特殊目標;二是體驗新文化,引進讓大家參與的係統;三是修正現存文化,實施新係統;四是維持新文化,進行評估和更新,以圖示之。

學校文化模式的構建同樣要經曆這樣一個過程,在此期間,學校領導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發動學校全體成員參與討論,確認學校現有文化的優點與欠缺;二是根據社會的要求,吸納各方的意見,確立一套有利於學校發展並為廣大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學校文化的理想模式;三是將工作分解到各個部門、每個成員,通過不斷實踐和工作,使理想模式漸漸成為現實;四是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使文化模式得以鞏固,並反思目前工作中的缺點,以便在下一循環解決,使學校文化模式不斷完善。

如何對學校的品牌進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