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座現代化的學校已經建成使用。學校擁有全市最大的中學圖書館,有全世界中學都很罕見的“天象廳”。各具特色的專業教室、實驗室、體育館、多功能廳已經發揮效能。多媒體教育網絡、影視網絡初具規模。教室、辦公室、圖書資料室全麵使用影視軟件、光盤、磁盤,學生可進行電子閱讀,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電化、電腦教學手段講課,還可以通過國際通訊網進行信息交流。麵對著由486、586、奔騰、多媒體、優利網絡聯結的“智能大樓”,麵對著校園內世界一流的校園信息高速公路,景山人能夠自豪地說:把東方教育的優秀傳統和發達的教育手段相結合,我們創造的將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
(二)打破單一的辦學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辦學體製比較單一,絕大多數學校都是由國家統一舉辦,教師和經費由國家統一負責,學校的培養目標、學製、課程等重大事項由國家統一規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辦學體製的改革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地湧現出了不少嶄新的辦學模式。
一是表現在辦學主體的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體製也出現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多元化趨勢。社會各界參與辦學、聯合辦學,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國際合作辦學,都受到了國家的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在此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新型的辦學模式,使人耳目一新,獲得若幹有益的啟發。北京市十一學校從1992年起,開展以調整學校與政府關係為內容的辦學體製改革。這一改革表述為:“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辦學自主包括自主籌措日常辦學經費,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分配工資,自主進行教育改革。
簡言之,“政府下放全部辦學自主權,使學校真正成為辦學的自主實體,以增強學校辦學活力,使學校加速發展和辦出特色。”廣東英豪學校首創的“家長存錢、企業運作、以商養學”的辦學模式也是一種創舉。具體做法是,家長在送子女上學時,將一筆錢存入學校基金進行儲蓄。學生畢業或中途離校時,學校將家長的儲蓄本金如數退還給家長,其利息既作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費用,其中一部分又可為學校提前用於學校建設和投資於企業。實踐初步表明,這一做法能夠滿足社會上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對教育的特殊需要,優化富裕家庭的子女教育;能夠收集和利用分散在一部分人手中的閑散資金,解決企業運轉的資金困難,增加企業的贏利;能夠利用投資滾動產生的增值效應,增進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促進學校自身發展。當然,這一嚐試還要進一步接受實踐的檢驗和考驗。國家已明確宣布,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采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可以相信,今後將會湧現出更多各具特色的新型辦學模式。
二是表現在學校組織形式的豐富化。例如,近幾年來各地試行的綜合中學,就是兼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種性質的新型的中等教育組織形式。這獨立於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之外,主要有“分流式”、“滲透式”和“接續式”三種形式。前兩種多出現在高中教育階段,後一種多出現在初中教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