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式”是學生進入高中接受一兩年的基礎教育後,進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流”,即一部分學生主要接受普通教育,同時接受一定的職業教育,畢業後主要接受高等院校的挑選,落選後也能從事實際工作;另一部分學生則主要接受職業教育,畢業後直接就業,例如,被國家教委命名為“江寧中學模式”的江蘇省江寧縣江寧中學的“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辦學模式就是這樣。
“滲透式”是在對全體學生實施普通教育的同時,滲透職業技術教育。例如,有近百年曆史的山西省重點中學——新絳中學,利用重點中學學生文化科學基礎知識較好,學校辦學力量雄厚等優勢,在強化普通教育的基礎上舉辦各種職業班,既為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作了就業準備,又為考上大學的學生發展專長奠定廠良好的基礎,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歡迎,展示了重點中學的新形象。1994年,山西省教委正式命名新絳中學為“特色中學”,號召全省普通中學向它學習。
“接續式”的學製不是原來固定的3年,而是“4+X”年,其中的4年是固定的,對學生進行普教與職教相結合的初級中等教育;x則是不固定的“一段時間”,從一兩個月到一年不等,用於對不能升學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相當地農民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黑龍江省密山市通過這種辦學模式,把農村普通初中、初級職業中學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合為一體,發揮了“三教統籌”的整體功能。在這種辦學體製下,學校的教學設施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並能發揮技術推廣、谘詢服務的功能;鄉鎮的“四區’, (蔬菜區、果樹區、花卉區、藥材區)、“三田”(高產田、良種田、試驗田)和“三場”(畜場、禽場、魚場),既是當地農村經濟模式的縮影,又能發揮其生產示範、科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多重功能。所有這些優勢的結合,都有助於較好地完成實施義務教育、為當地培養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科技進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多重任務。
此外,近年來還出現了“一校多製”的新模式。大慶石油高中1992年創辦時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是被重點高中選拔之後的成績較差的學生。為了對學生的前途負責,該校領導響亮地提出“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口號,把學生一分為三:高考預備型、生產技能型和藝體特長型。三大塊的學生同在一校,相互影響和滲透,就像紅黃藍三原色互助交融,共同描繪校園的七彩風景。例如,由於體育班學生的帶動,高考預備班也先後出現過“足球熱”、“籃球熱”、“田徑熱”等。音樂美術班學生創造的濃鬱的藝術氛圍,使全校師生都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高考預備班的學生在生產技能班學生的幫助下學習電腦、傳真的操作,增強了生產技能型學生的自信、自豪。有的高考預備班的學生還主動要求轉入其他兩個班。1995年,該校高考預備班和藝體特長班升入高校的學生達64.6%。該校不僅被定為市重點中學,而且被省教委確定為省級“藝術教育基地”和“體育後備人才基點校”,學校還與哈師大藝術學院達成聯合辦學協議,將音樂、美術兩個班作為學院的附屬實驗中學。隨著經濟體製和教育體製的改革,更多的辦學模式還會不斷地湧現出來。
二、體現在教育上的特色
學校的教育工作是學校育人工作的全部活動,是學校工作的主要方麵,它直接作用於培養對象,直接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服務。體現在這一方麵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創立嶄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一種穩定的教育行為方式。它包括以下幾方麵:①理論依據,這是某一教育模式得以成立的基礎,是統率該教育模式的靈魂;②教育目標。也就是該教育模式能夠獲得的結果;③必備條件。指使這一模式能夠發揮效力的各種保證性因素;④操作要點。指應用這一模式的主要步驟及每一步驟的主要方法、技巧,是教育模式的主體;⑤評價標準和方法。
現行的學校教育模式存在若幹弊端。許多學校在除弊興利的改革過程中,不滿足於就事論事、零打碎敲、小修小補。而是大處著眼、立足治本,著意創造具有完整體係的新教育模式。近幾年來各地出現的素質教育、成功教育等,都是具有針對性、概括性,操作性和優效性等特點的嶄新的教育模式。
(二)五育並進與突出一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