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在於實施全麵發展教育,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麵發展。
全麵發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五個方麵;五育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係,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是互相滲透的。大量的學校正是通過五肓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麵協調的發展,同時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這方麵,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不愧為一個出色的典型。該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一些:
(1)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本校的實際,具體設計和規定了本校的培養目標有以下幾方麵。擁護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具有識別和抵製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能力;有愛國之情、報國之誌和為四化獻身的精神;初步具有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道德品質、民主意識和法製觀念;初步具有麵向世界和未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具有時效觀念和開拓意識;有紮實寬厚的知識基礎;初步掌握辯證的思維方法和技巧;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較高的自學能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有個性特長,能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堅忍不拔的毅力有一定的組織管理、社會交往和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有健康的體魄、健美的體態;具有愛美的情操和審美的能力;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和一定的勞動技能。這些目標包括了政治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
(2)為了使這些目標逐一得到落實,該校樹立了新的課程結構觀點。從功能上把課程劃分為基礎工具課、科學知識課、思想品德課、文體藝能課、社會實踐課和興趣愛好課等七類;從形式上分為學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和隱性課程等五類;從組織管理上則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自修課三類,按照“多類課程同步化”的構想統籌安排。
(3)貫徹綜合滲透的原則,組織編寫綜合教材,集中力量編寫出初中(自然科學基礎)和《社會科學基礎》兩門綜合課教材18冊。
(4)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全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堅持以全麵育人為目標,以激發學習動機為前提,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思維訓練為中心,以“六個結合”(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教書和育人相結合、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相結合、教知識和教方法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麵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為原則,以學生多種器官協同動作、課堂多向信息傳遞為過程。
(5)把全麵發展教育滲透到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強調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勞動育人和環境育人,就是對學校職工,也嚴格要求他們樹立為學校教育改革服務的思想,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努力成為一名“不登講台的人民教師”。
十幾年來,該校的教育工作取得全麵的進展,師生的精神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早在1991年,全校就已形成一支擁有112名共產黨員、17名特級教師、70名高級教師、68名一級教師和眾多國家、省、市級優秀工作者的教師隊伍。30多名教師擔任全國或省市學術團體領導職務,7名教師參加過國際研討會,12名教師出國進修或考察。全校教師出版專著、教材170餘種,發表論文、經驗、科普文章1120餘篇。全校先後有12名高中學生在校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300多名學生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獲獎。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德育先進校”、“全國優秀體育傳統項目先進校”、“體育衛生先進集體”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多次報道了該校的事跡和經驗。該校校長也被評為長春市特級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榮獲“人民教師”獎章、“五一”勞動獎章。
五育是密切聯係的,不能截然分割,不能絕對均衡地安排,但在實際過程中,由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麵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麵臨不同的教育任務,五育之間也都會出現若幹不平衡的情況。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象。此外,一所學校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教育資源(師資、設備、基地等)都不會完全平衡,因此,各學校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從本校的傳統和教育資源的特點出發,在某一時期以某一育作為全麵教育的側重點,形成相應的學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