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美育是形成年輕一代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它的目的是按照美的要求,造就身心和諧發展的人,造就誌向高遠、品行高尚、性格優良、知識豐富、舉止文明、體魄健美的完美的人。這一目標與全麵發展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一所學校在美育上真正形成特色,它的全麵工作就一定是和諧的、美好的。

遼寧省興城市某校,於1980年9月辦起了音樂教育實驗班,在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完成各科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適當加強早期音樂教育,全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音樂課從每周二課時增加到四課時。實驗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並逐步形成了“學前探索性自學、學中吸收性自學、學後創造性自學”的“三自”教學法。經過六年實驗,效果十分顯著。實驗班全體學生的音樂素質普遍相當於中等藝術學校二年級程度,部分學生的聽音視唱能力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中國音協副主席趙楓的評價是:“這個班稱作國民音樂教育改革之花,完全當之無愧。”到畢業前,學生作曲900多首,其中在市、縣獲獎50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7首。學生的各科學習成績均居全年級前列,口頭表達能力、表情朗誦能力和寫作能力明顯高於同年級其他班學生。為了驗證音樂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探索音樂綜合訓練方法的大麵積推廣的可能性,該校後來又陸續招收了兩個實驗班,結果表明,學生的品德、學習、身體和音樂水平,都達到或超過了第一個實驗班。省、市電視台和省教育學院先後在該校錄製了《歡樂的音符》、《美的交響曲》、《他從田野中走來》等四部音樂教育電視片,在省、市和中央教育電視台播放。

5.勞動技術教育特色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主人翁的勞動態度;有利於促進學生手腦並用、理論聯係實際,提高運用知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激發創造欲望和創造精神;有利於學生鍛煉體力,增強體質。總之,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措施。

四川省蒼溪中學從20世紀50年代起,立足於川北山區建設的需要,堅持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958年,全校師生開墾出二百餘畝荒地,栽培果樹一萬多株,為實施勞動技術教育奠定了基礎。此後,無論是“文革”的衝擊,還是近年來的片麵追求升學傾向的幹擾,都沒有中斷該校的勞動技術教育。1978年以來,該校實行五天上課,一天勞動,一天休息的“五一製”,使勞動技術教育進一步正常化、製度化。該校陸續建成了“三廠”(印刷廠、釀酒廠、預製件廠)、“三場”(園藝場、食用菌種場、養殖場)、“兩所”(針灸醫療所、招待所)、“一室”(科技活動室)、“一廚”(食堂廚房)等十個實踐基地,自編了係列鄉土教材,實行基地、教師、教材、課時、成績考核等多因素配套管理,學校特別注意把勞動技術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家鄉富饒而艱苦奮鬥的遠大誌向;與文化知識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增強動手能力;與農業科研相結合,為山區培養各類科技人才;與勤工儉學相結合,為改善辦學條件積累資金;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掌握一技之長。

這些教育措施使該校形成了“愛學、能學、善學、勤學”的優良校風。學生學習刻苦,勞動勤快,生活儉樸,身體健壯。三十多年來,該校為山區培養了數千名畢業生,其中半數以上成了技術員,在農業科研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全縣二千多畝果園大多由該校畢業生或其家屬經營。一位該校畢業生培植的雪梨,每隻重達半公斤左右,最大的竟達1.6公斤。這位校友先後到省內外三十多個縣市傳授種植技術,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該校還為高等院校輸送了一批極有後勁的新生。其中一名學生在清華大學畢業後,報考公費留學博士生,同時為國外六所大學錄取。後來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攻讀期間,由於成績卓著,名字被刻上了學校大禮堂前的花崗石柱,作為永久的紀念。該校的辦學特色為(人民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多種報刊所介紹,學校和校長數次獲得國家表彰和獎勵。

三、體現在教學上的特色

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體現在教學工作上的學校品牌,不是指個別教師的教學風格,而是一所學校在教學工作上表現出來的總體傾向或總體風格。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