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係統的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即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學校在深刻理解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內容、原則、方法等重大問題提出的一係列的見解、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在教育學或教學論的書刊上比比皆是,有的學校就是以這些理論來指導本校教學工作的。能做到這一點當然就很不錯,但僅僅如此還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書麵上的理論並不能代替學校自己的理解、實踐和探索。勤於讀書而不盡信書,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上海市複興中學以“求真”二字為校訓,要求師生勇於追求真理,求得真知。早在 1952年全國普遍學習前蘇聯教育理論和經驗時,該校就堅持獨立思考,在積極吸取其精華的同時,果斷地拋棄其不符合中國實際的形式主義成分。學校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大膽摸索和創造,同時及時總結教師積累的課堂教學經驗,逐步形成十條教學原則:
(1)依據課本,超出課本。教師講課既要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本”,又不能照本宣科。要對課本內容加工提煉,講出教師自己鑽研教材的獨到的心得體會,講出學生通過自己閱讀仍體會不到的內容,努力引導學生超出課本,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2)疑始疑終。教學過程是提出和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學一開始就應提出鮮明的問題,以“矛盾”引起、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應設置“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式的懸念,以引起新的“矛盾”中止,使得課雖結束而意無窮。
(3)要有適當的難度和密度。適當的難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智力的發展。當然,高難度的內容教師應予化難為易。適當的密度要求教師充分估計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足夠的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4)教學要博而精。要注意拓寬學生的視野,把基礎打厚打實。
(5)淺者深入,深者淺出。
(6)具體問題抽象化,抽象問題具體化。
(7)溫故知新:複習過程中要引入新的內容,既強化舊知識的印痕,又激發和滿足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8)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了解現成的結論。
(9)基本知識必須轉化為熟練技巧,進而達到“巧中出奇”。
(10)教師應重視課外輔導,指導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使教學過程始於課內,終於課外。這十條課堂教學原則,係統地反映了該校的教學思想。與教科書上的教學原則相比,它似乎不夠“精煉”,但新鮮活潑,具體實用,充滿廠實踐氣息,是一種活的教學論,是印著“複興中學”四個大字的教學論。
(二)構建科學的課程體係
課程體係又稱課程結構,是根據培養目標而確定的課程門類、形態及相互間的關係。課程是教學的依據,直接製約著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課程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在應試教育模式中,課程結構單一,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和提高。因此,對課程結構的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這方麵,南京師大附中的課程體係改革卓有成效,引人注目,在結束了十年內亂後的一段時期,南京師大附中的老師們曾經和其他許多學校的同行一樣,懷著滿腔熱情,每天上八節課,晚上補課,節假日加班。學生拚命學,每天桃燈苦讀至深夜。高考前的半年時間,畢業班學生的平均體重竟下降了7.5公斤。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有一個班的物理課代表在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後不久,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一年後竟溘然辭世。在這一連串事實麵前,該校領導深刻反思,痛下決心:全麵貫徹教育方針,著眼於學生個個合格,為將來成才打好基礎。
從1984年起,該校開始了課程體製改革的試驗,逐步構建起由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環境教育相結合,必修課和選修課相交叉的複式課程結構。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貫徹精講精練原則,改進教法,指導學,提高45分鍾效益,壓縮文化必修課課時。與此同時,每周的體育課卻從兩節增加到四節,其中兩節用於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一節用於教學自我保健知識,一節則是為滿足學生對各種運動項目的不同興趣特長而開設的。此外,每周還安排了兩節課外活動。而且,體育課一直上到高考前的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