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校限於各方麵的條件,雖難開展像錦州中學那樣內容全麵的課外活動,但能在某一個項目上形成特色。湖南省洪江市某校很早就圍繞自然教學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在課外進行氣象觀察。到1964年,這個氣象小組經過多年發展,正式擔負起洪江地區的天氣預報任務。省、地氣象部門獲知這一新生事物後十分讚賞,從設備到技術給予全麵支持。自此,氣象站越辦越好,到1974年,還增加了地震測報內容,成了湖南省地震群測點之一。幾十年來,該氣象站堅持每天三次觀測,兩次預報,不論嚴寒酷暑,節日假日,從未中斷一次。其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能針對青少年特點,強化活動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創造性。
(2)堅持“三個結合”:與教學內容結合,與工農業生產結合,與學校實際結合。
(3)突出“三個教育”: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嚴肅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刻苦攻關的拚搏精神的教育。
(4)密切“四個關係”:教學與科技活動的關係,輔導員與小氣象員的關係,學校與小氣象員家長的關係,氣象站與學校其他部門的關係。
幾十年來,該氣象站為洪江地區的經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國家節約了每年上萬元的建站開支。該校利用數十年中積累的奉富資料開展氣象科研,其成果多次在省級和全國性學術會議上交流並多次獲獎:國外一些學者慕名來信索取有關資料:該校還為本省和貴州省的8個縣市的兄弟學校培訓氣象員100多名。1990年,該校獲省地市專項撥款20萬元,建造起一幢氣象大樓。該校的業績受到領導機關和《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等十幾家省級以上的新聞單位的重視和讚揚。學校多次被評為省地市先進單位。
如何挖掘學校的隱性品牌
研究學校品牌的類型和品位,實際都是對學校品牌的進一步劃分。前者是對學校品牌概念外延的劃分,這是一種水平線上的劃分,它有助於進一步明確學校品牌的概念範圍,有助於學校從實際出發選擇適當類型的特色。後者是對學校品牌品性、質量檔次的劃分,這是一種垂直線上的劃分,它有助於辦學主體在特色建設實踐中更自覺地瞄準和追求特色的高品位。
一、體現在辦學上的特色
一是表現在辦學主體的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體製也出現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多元化趨勢。社會各界參與辦學、聯合辦學,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國際合作辦學,都受到了國家的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
二是表現在學校組織形式的豐富化。例如,近幾年來各地試行的綜合中學,就是兼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種性質的新型的中等教育組織形式。這獨立於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之外,主要有“分流式”、“滲透式”和“接續式”三種形式。前兩種多出現在高中教育階段,後一種多出現在初中教育階段。
“分流式”是學生進入高中接受一兩年的基礎教育後,進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流”
,即一部分學生主要接受普通教育,同時接受一定的職業教育,畢業後主要接受高等院校的挑選,落選後也能從事實際工作;另一部分學生則主要接受職業教育,畢業後直接就業,例如,被國家教委命名為“江寧中學模式”的江蘇省江寧縣江寧中學的“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辦學模式就是這樣。
“滲透式”是在對全體學生實施普通教育的同時,滲透職業技術教育。例如,有近百年曆史的山西省重點中學——新絳中學,利用重點中學學生文化科學基礎知識較好,學校辦學力量雄厚等優勢,在強化普通教育的基礎上舉辦各種職業班,既為考不大學的學生作了就業準備,又為考上大學的學生發展專長奠定廠良好的基礎,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歡迎,展示了重點中學的新形象。1994年,山西省教委正式命名新絳中學為“特色中學”,號召全省普通中學向它學習。
“接續式”的學製不是原來固定的3年,而是“4+X”年,其中的4年是固定的,對學生進行普教與職教相結合的初級中等教育;x則是不固定的“一段時間”,從一兩個月到一年不等,用於對不能升學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相當地農民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黑龍江省密山市通過這種辦學模式,把農村普通初中、初級職業中學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合為一體,發揮了“三教統籌”的整體功能。在這種辦學體製下,學校的教學設施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並能發揮技術推廣、谘詢服務的功能;鄉鎮的“四區’,(蔬菜區、果樹區、花卉區、藥材區)、“三田”(高產田、良種田、試驗田)和“三場”(畜場、禽場、魚場),既是當地農村經濟模式的縮影,又能發揮其生產示範、科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多重功能。所有這些優勢的結合,都有助於較好地完成實施義務教育、為當地培養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科技進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多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