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品牌形成過程的本質

我們知道,矛盾的普遍性是過程的根源。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由矛盾著的方麵組成的,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鬥爭性,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促成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由此形成事物的過程與階段。因此,事物發展的過程,就是矛盾運動的過程。我們還知道,過程與階段之所以幹差萬別,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貫穿於某個具體過程始終的根本矛盾,決定著這一過程的本質。因此,找出了貫穿於學校品牌形成的全過程的根本矛盾,也就揭示了學校品牌形成過程的本質。

行為科學告訴我們,人的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入的需要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受客觀刺激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或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從總體上說,人的需要永遠不會滿足。一種具體的需要滿足了,另一種新的需要又產生了。正是因為人的需要的不但產生又不斷滿足、不斷滿足又不斷產生,社會才獲得了不斷前進的永恒動力。同樣,貫穿於學校品牌形成過程始終的矛盾可以舉出很多,例如,人力上的矛盾、財力上的矛盾、設施上的矛盾等,但根本矛盾隻有一個,這就是辦學主體貫徹自己的辦學思想的需要與學校的現實水平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貫穿於學校品牌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始終。沒有這種矛盾,學校品牌就不可能形成;這種矛盾中途消失了,學校品牌的形成過程也就終止了。

以校長為代表的辦學主體,一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就必然會產生將這一思想付諸實現的迫切需要。例如,有的老師常稱“要是我當校長,我就要怎樣怎樣”,表達了這種需要。這種心理需要既來自社會的要求,來自未來的召喚,又來自辦學主體內在的成就需求。而現實的辦學水平又總是不會完全符合任辦學主體的這種需要;即使在某一階段滿足了這種需要,也隻是暫時的,因為辦學主體的思想是在不斷發展的。辦學主體總是時時刻刻與外界交換著信息,新聞媒介關於先進學校的一則簡短報道,外界對本校業績的一句評論,社會對本校的又一次資助,校長的一次外出參觀等,都有可能對校長、教師產生新的刺激,誘發出新的需要和新的思想。因此,辦學主體貫徹辦學思想的需要和學校的現實水平之間的矛盾,同一性是暫時的、相對的,鬥爭性則是長期的、絕對的。正是這對根本矛盾的同一和鬥爭的交替,推動著辦學主體的辦學思想和學校的辦學水平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從而推動著學校品牌的形成。

二、學校品牌形成過程的階段

過程總是劃分為階段的。階段是過程的要素,是過程基礎。階段的劃分具有重要的意義,毛澤東同誌是在對抗日戰爭三個階段分析的基礎上,才得出了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的正確結論的。在科學研究中,把研究對象作為過程,正確地劃分出階段,嚴格地區別本質上不同的各個階段,冷靜地探討這些階段產生的條件,才能正確地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

分析江蘇省睢寧縣某校美術教學特色形成過程,有助於我們探討學校品牌形成過程的幾個階段。

睢寧縣某校美術老師李訓哲,原來是鄉文化站的一位美術創作員。1958年的一天,他在新華書店看到年畫十分暢銷,而一些世界級名畫卻無人問津,於是決心從孩子抓起,提高民族審美素質。在神聖的責任感驅使下,他毅然放棄了原來的專業創作工作,來到雎寧縣當上了美術老師,在美術教育園地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當年,該校舉行了首次畫展。在學校支持下,美術小組逐步擴大,還有了一間專用教室。學生除了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欣賞名作,進行基本功訓練外,還走出校門辦壁報、宣傳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肯定。1988年,學校進一步確立了“實施立體美育,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指導思想,確立了美術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並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李訓哲為核心的素質精良的美術教師隊伍,學生創作的畫跨上一個新的台階,開始走向全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學校、為祖國贏得了耀眼的榮譽。到1995年,全校4000幅畫被選送到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750幅獲獎,其中獲金牌212枚,銀牌110枚,銅牌302枚,獲優秀獎、佳作獎126幅。有470幅先後在各種報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