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經過特點進而發展成特色的過程,可用全息理論加以說明。所謂“全息”,就是指部分包含整體的信息。全息概念最早形成於物理學領域。”48年,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照相術叫ho1ography(全息術)。由此技術得到的全息照片,包含著對象的全部位像信息,具有立體感,看上去與真實物體毫無差別。更為神奇的是,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潛在地包含著原來物像整體的全部信息,即使被撕成碎片,其中任何一個碎片都能在激光照射下使原相片整體複原。全息技術雖然首先出現在西方,但全息思想卻更早地出現在我國。例如,中醫學中的穴位與相應器官的對應原理所描述的,實質就是一種人體全息關係。人們常說“一葉知秋”,“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也都包含著全息道理。又如,種子隻是植物體的一部分,但它包含著植物整體的全部信息。今天,人們不但可以憑借一粒種子輕而易舉地獲得植物全株,而且能夠在實驗條件下讓大豆葉上的一個細胞,發育成一株新的大豆。在這裏,種子或葉上的細胞,就是植物的“全息胚”。全息是神奇的,又是常見的。全息理論認為,各個特質世界就像一幅巨大的全息圖。在一定意義上,特質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一個信息整體和信息宇宙,都是物質整體世界的小像,都具有全能性,都是整體和宇宙的全息胚。正如星雲是宇宙的全息胚,細胞、組織是生物的全息胚一樣,學校的某種特質就是學校品牌的“全息胚”;正如大樹是樹苗的展開,樹苗是種子的展開一樣,學校品牌也是學校工作某一特點的展開,而某一特點又是某一特質的展開。
一所學校的特質一定不止一種,為什麼有的能夠發展成特色,有的則不能呢?例如,在李訓哲調入之前或之後,睢寧某校也一定存在著某些其他方麵的特質,何以那些特質最終沒有能發展成為該校的特色呢?這就和種子一樣,同一類種子播種在同一塊土地上,會有不同的前途。其原因既有種子的內因,也有土壤條件等若幹外因。從內因方麵看,有的特質本身就像幹癟的種子,先天性潛能很小,對全局工作影響的力度有限,難以形成氣候。而有的特質則像飽滿的種子,潛能十分豐富,能對全局工作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特質就容易成為特點並發展成為特色。其次,特點能否發展成特色,還決定於外部條件。在睢寧縣某校中,除了李訓哲自身的忘我精神、學校領導重視和其他教師對李訓哲工作的支持,也有力地促進了該校特色的形成。
總之,一定的特質是形成學校品牌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形成學校品牌的充足條件。特色理論告訴我們:事物的自我發展總是潛在地包含著多種可能途徑和趨向。這些潛在的可能性在事物內外矛盾的作用下不斷分化。特色產生的最優可能也就是在事物質的分化過程中產生的,在分化中那些較能適應內外部條件變化並能保持某種協調關係的可能性,與其他可能性的合作競爭中逐步占據優勢的地位,提供了事物進行最優選擇形成特色的可能性。事物的質在分化出一些較能適應內外部條件、有利於事物的發展、可供事物選擇的現實可能性時,其中包含著最有利於質優化的現實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一旦被選擇為現實,特色就從可能變為現實了。”形成學校特色必需一定的特質,而一定的特質未必都能發展成為學校品牌。這裏既有特質自身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
三、學校品牌形成過程的規律
矛盾推動著事物的運動。事物的運動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和由質變到量變的互相轉化。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當然也是學校品牌形成的基本規律。除此之外,我們還想進一步指出,學校品牌形成過程中的量變規律,還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有的研究者把量變分為聚合性量變與消散性量變兩種。聚合性量變是指有增無減的數量變化,如.集郵、集幣等收藏性活動,就是一種有效性積累過程,其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趨勢與過程的連續或間斷沒有多少關係。而消散性量變則是指增中有減的數量變化。例如在燒開水的過程中,水溫的變化實際上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壺水隨著加熱而升溫,二是水壺周圍的氣溫又使壺水冷卻。一壺水的升溫與冷卻是同時進行的。隻有當加熱的火力達到一定程度,能有效地克服周圍氣溫的負向影響時,水溫才能持續升高,直至沸騰。在這裏,加熱的持續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旦停止丁加熱,水溫就會明顯下降,一直要下降到與周圍環境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