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品牌形成過程中的量變,是一種消散性量變。學校品牌的形成,需要辦學主體努力克服來自人力、物力等方麵的困難,努力克服校內外種種習慣勢力、庸俗作風的影響。一旦放鬆了努力,各種阻力就會卷土重來,使原來的努力前功盡棄。即使已經是成熟狀態的學校品牌,也不會像建成高樓大廈那樣能夠持久地屹立於世,也還存在著銷聲匿跡的可能。了解學校品牌這一“不進則退”的動態規律,可以使辦學者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旺盛的鬥誌。“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董必武同誌的這句詩,值得每一位有誌於創建高品位學校品牌的校長們銘記。

如何處理學校品牌形成的常見模式

模式,在科學論述中經常被視為理論和實踐中介,用來泛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既是理論的應用,又是實踐的概括。我們這裏使用它,指學校形成過程中較為常見、較為穩定的機緣、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係。

由於對於學校品牌形成模式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這裏所歸納的學校品牌形成的幾種模式隻是雛形,隻能以描述方法對它們作粗略的枚舉式的介紹。

一、傳統發揚式

牛頓曾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得以登高望遠。可以說,任何學校品牌的形成,都有尊重曆史、繼承傳統的成分。但這裏的傳統發揚模式,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發揚傳統,而是在學校某方麵的工作已經形成一定傳統的基礎上,通過辯證揚棄,使之再上一個新的台階,成為現實的學校品牌。因此,“傳統發揚式”的第一個要點,就是本校曆史上確已形成某種傳統,隻要當代人繼續做出努力,就能促進它的飛躍。第二個要點,是當代入對傳統的積極揚棄: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不能“躺”在巨人的肩上。隻有這樣,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學校品牌。

二、弊端矯正式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互見,而教育上的一些弊端一般比較隱蔽,不太為人們所重視。就是一些很明顯的弊端,因難以克服而積久相沿,也常會被誤認為是一種合理存在,即所謂習焉不察或習非成是。有識之士奮起揭露這一弊端,並力圖針鋒相對,除弊興利,常能收到振聾發聵、喚醒民眾的效果。這種模式不但能像雪地的紅梅、黑夜的火把,以其與背景的巨大反差,格外地引人注目,且因異軍突起,帶有扭轉局勢的意義,因而具有較大的社會價值。針對的弊端越是帶有普遍性,其改革就越能受到關注,越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針對現實教育的種種弊端進行改革,也能形成令人振奮的嶄新特色。上海市建平中學的特色就是這樣形成的。該校校長馮恩洪對中國的現實教育有自己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補短教育”,是沒有學生選擇餘地的教育,而沒有選擇餘地就無法開掘人的潛在能量。他決心反其道而行之,把學生當作社會的人考察研究,把教育的基礎奠定在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之上,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一個學生將來不當醫生,不搞生物工程,為什麼一定要他的生物課考85分以上?我看75分可以,甚至65分也合格。一個學生有限的學習精力,應該讓他通過選擇,用到他特長的方麵去。”“我們建平所做的,就是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地完全地得到發展,改‘補短教育’為‘揚長教育’,揚長就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將來,每個建平畢業生服務於社會的,應該是他的特長方麵”,“發展特長就得給予選擇的餘地。

發展必須選擇。”這是馮恩洪對當代教育弊端反思的過程,是從現實弊端出發進行逆向思維的過程,是他確定嶄新的教育目標的過程,也是該校特色形成的過程。

弊端針對模式最根本的要求是,辦學主體具有砥柱中流的膽識和能量,應具有獨立思考的品質。同時還應講究策略,注意擴大對社會的宣傳。對弊端的揭露要準確、深刻,針對弊端提出的新方案應力求切實可行,能為大多數人所理解、認同,以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盡可能地減少阻力。

三、借機發揮式

借機發揮式,是指辦學主體懷著強烈的機遇意識,及時發現並充分利用辦學實踐中由偶然因素引發的某種特殊條件,一鼓作氣,在某一方麵取得突破,然後擴大戰果,形成特色。1987年高考成績揭曉後,北京市懷柔一中孟雁君老師所教的班級有兩名學生獲得了英語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