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出,引起轟動。全國先後有九十多個教師代表團前往該校取經。該校隨即以此為契機,適時地提出了“以外語教學為龍頭,總結推廣孟雁君老師及外語組的教學經驗,深化各科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的奮鬥目標。經過幾年努力,該校已在外語教學、電化教育等方麵形成一定的特色。

所謂機遇,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某一偶然因素或某些因素的偶然巧合,形成可能改變事物發展現狀的特定條件。機遇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出現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是,機遇的大小、長短、隱顯,除了客觀存在的一麵外,又都具有受不同主體和不同目標製約和規定的一麵。就是說,它的意義和可能實現的價值,都和主體分不開,和主體的精神狀態分不開。具體說,這一模式首先要求辦學主體具有追求特色的強烈動機。機遇的意義和主體的既定目標是緊密關聯的。每一主體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標來把握機遇的。如果主體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迫切願望,就會對出現的機遇視而不見,坐失良機。其次,需要辦學主體在機遇麵前能夠當機立斷,雷厲風行,充分開發機遇的潛能,把機會用足、用好。

優柔寡斷,淺嚐輒止,用而不足,是機會的另一種無形損失。

四、空白填補式

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說過:“在科學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獲的領域,是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部門之間的被忽視的無人區。”在尚未有人耕耘的處女地,或者尚未有人精耕細作的土地上,常常蘊藏著令人驚喜的地力,隻要你拌著汗水播下種子,就能獲得意外的豐收。例如,當各地的職業中學紛紛開辦家電維修等“熱門”專業的時候,江蘇省阜寧縣三灶職業中學卻出人意料地辦起了消防職業班,學校投資添置了混合爬杆、障礙板、拉梯等消防訓練設施,從市消防支隊聘請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員,同時與本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以及上海等外省市建立協作關係,簽訂消防人才輸送合同。到1995年,該校已向全國20多個省市輸送了112名消防專業人才。

隻要有心注意,一定會發現學校工作中也有許多“空白”。可惜我們常有一種“大事不能做、小事不屑做”的眼高手低的傾向,於是某些工作就被認為“太瑣碎”,“不上檔次”,受到忽視和遺棄,從而形成“空白”。其實,處處有教育,教育無小事。隻要有意,學校工作的任何一個方麵,都能做出一篇大文章,都能收到巨大的成效。以環境衛生為例,能有哪所學校抓環境衛生呢?確實,每所學校都在抓,但把它當回事來抓的卻不多;至於緊抓不放,常抓常新,抓出成果,抓出名氣的,就更是風毛麟角了。

江蘇省啟東縣和合鎮某校,就是這樣一所名聞遐邇的文明學校。該校地處偏僻的農村集鎮。校園內原來是一片貧瘠的鹽堿地。校舍破舊,雜草叢生,沒有校門,沒有圍牆,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學生常與附近居民飼養的豬羊為伍。1971年還發生過學生淹死在校內臭水溝中的慘案。倪秀菊接任校長後,不埋怨前任,不強調客觀,帶領全校師生從整治校園開始,建成了一所飄綠滴翠的花園式學校。校園內綠樹環陰,綠蔭夾道,花壇溢彩,荷塘飄香,小橋、流水、廊亭,點綴有致。這樣優美的育人環境是全校學生親手創造的,又對全校學生產生了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更富有情感。學校在新教學大樓落成後,沒有幹巴巴地進行愛護公物的說教,而是舉行了隆重的、別開生麵的“授鑰匙儀式”:請鎮長介紹鎮政府和社會各界克服困難籌集資金的經過,請施工隊長講述工人師傅辛勤勞動的事跡,再由校長介紹學校師生在建校義務勞動中的好人好事,然後由鎮長代表鎮政府把係著大紅花球的教室鑰匙鄭重地授予各班班長,最後,各班班長帶領全班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進入教室。這樣的情境以及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獲得的感受,每個學生都將是終身難忘的。

幾年過去了,教室裏裏外外依然整潔如新,牆壁光潔雪白,課桌上沒有一處刀痕或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