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知名度是學校教育的一種“教育能”。它能發揮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應,產生猶如磁場中的磁力線那樣的吸引力,支配著潛藏於學生內心深處的向上力,使前來求學的莘莘學子產生一種“前提態度”——在入學接受教育之前,就對這所學校產生直覺的、象征性的理解,並在認知、情意和行為方麵形成信賴、向往和接納的準備性反應,從而為學校教育的實施開辟一條相對順利的捷徑。創建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914年趙天麟任校長時,以漢河間獻王的“實事求是”四字訓勉學生,後來固定為校訓。該校素以嚴格著稱。

有嚴整不苟的教學計劃,豐富完整的課程體係,充實的實驗設備,認真的師資陣容,嚴格的考勤、考試製度和降級、淘汰製度。它的畢業生如去美國深造,隻要持本校的學士學位證書,即可不經考試而直接進入研究院。

我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水電部前副部長張含英先生,曾回憶當年他報考北洋大學的情景:當從親友處得知當時最好的大學是天津的北洋大學時,“我暗暗下了決心,好!我一定考北洋。就這樣,在我中學畢業後,第一個誌願就是考北洋大學,根本沒有第二誌願。那時北洋在天津招生,同時也在北京招生,為了達到一定要上北洋念書的目的,我不但在北京報了名,也在天津報了名。結果我幸運地考上了!當時高興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學校的知名度對於一位學子的感召力,就是這樣地難以抗拒。國外也是這樣。被曆屆校友譽為“智商公立中學”的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理工中學,以培養出三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兩位將軍、一位國防部長、一位黑人運動領袖和大量精英人物而名聞全球。其實,該校並無多少特殊之處,學生並不特別聰明,約1/4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校內也沒有豪華的設備,擔任該校校長三十多年的米爾頓·科佩爾曼先生說:“唯一特殊之處,是學生們自己選擇到學校來。”

該校以自己的知名度吸引著四麵八方的優秀學子,每年報考該校的學生總有7000人左右,而錄取的卻隻有900人。

學校憑借較高的知名度,不僅能吸引學生,而且能贏得社會廣泛的支持。抗日戰爭期間,天津南開大學及中學部遭日寇轟炸,學校變成一堆廢墟。抗戰勝利後,張伯苓立即在重慶召集同仁,籌劃複校工作。張伯苓堅信,憑著南開昔日的聲譽,複校工作定會得到社會各界和眾多校友的全力支持。他對先行回津具體籌辦複校事宜的三位老同仁說:“你們隻扛著南開這麵大旗去幹吧,結果,僅僅半年多時間,複校工作便基本完成。經辦者說:“校長給了我們這麵大旗,我扛著它真是無路不通……我們隻是跑跑腿,動動嘴,全虧這些社會人士們、校友們,有出錢的,有出力的,沒費什麼勁,就把工作全辦好了,這不是奇跡嗎?”這就是學校知名度產生的奇跡。

二、學校的自我宣傳

有一名老話:“酒好不怕巷子深。”受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學校做出了成績,不願聲張,生怕有“王婆賣瓜”之嫌。其實,不用說是今天這樣的信息社會,就是早在20世紀初,一些有見識的校長就很注重學校的自我宣傳。江蘇省常州中學曾於1913年被命名為江蘇省第五中學。為使社會了解學生學業之進展,該校從1915年起編印《江蘇省立第五中學校雜誌》,以學生作文、筆記為主,教師論文為輔,辟有文萃、學術、藝術、譯叢、記載等欄目,圖文並茂,半年一期,鉛印發行。該刊在社會極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為盡量滿足社會需要,學校在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11處設置了分售點。這一做法在信息社會可能算不了什麼,但80年前的一所學校具有這樣的公關意識,確實是很可貴的。該校的出色的辦學成績隨著成功的公關行為迅速為社會所了解,社會上很快流傳起“蘇南五中,蘇北八中(揚州中學)”的說法。解放後,該校與揚州中學、南京師大附中、蘇州中學並稱省內的“四大名旦”。所有這些有利的公眾輿論,是與學校自我宣傳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