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趙本有“則”字)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陽微下之,陽氣已虛,陰氣內甚,故心下痞硬。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幹、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右,肺之動也。下之傷胃動肺,津液內竭。咽燥鼻幹者,肺屬金主燥也;頭眩心悸者,肺主氣而虛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動氣在左,肝之動也。下之損脾而肝氣益勝,複行於脾,故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也。雖有身熱,以裏氣不足,故臥則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上,心之動也。下之則傷胃,內動心氣。心為火主熱,《針經》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熱。肝為髒中之陰,病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作表熱裏寒也;心為髒中之陽,病則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裏熱也。二髒陰陽寒熱,明可見焉。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動氣在下,腎之動也。下之則傷脾,腎氣則動,腎寒乘脾,故有腹滿、頭眩、下清穀、心下痞之證也。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咽中閉塞,胃已不和也。下之則閉塞之邪為上輕,複傷胃氣為下重,至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知虛寒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趙本作“齊”)握熱。
外實者,表熱也,汗之則愈,下之為逆。下後裏虛,表熱內陷,故發微熱。厥深者,熱亦深,亡脈厥者,則陽氣深陷,客於下焦,故當臍握熱。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金匱玉函》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虛家下之為重虛,內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陽氣未竭,而猶可愈;惡水者,陽氣已竭,則難可製。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虛家下之是為重虛。《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內經》曰: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肺感微寒為咳,則脈亦微也。下之,氣下咳雖止,而因利不休,利不休則奪正氣,而成危惡。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者,裏氣損也。頸背相引,臂為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氣損也。表裏損極,至陰陽俱脫,眼睛不慧,語言不休。《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陰陽脫者,應不能食,而穀多入者,此為除中,是胃氣除去也,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氣已衰脫,不能運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醫統本作“亡”)血,浮為虛,數為(趙本作“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趙本作“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趙本作“漓”),小(趙本作“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弱在關,則陰氣內弱;濡在巔,則陽氣外弱。浮為虛,浮在上,則衛不足也,故雲陽虛。陽虛不固,故腠理汗出、惡寒;數亦為虛,數在下則榮不及,故雲亡血。亡血則不能溫潤腑髒,脈數而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邪氣傳裏也,裏虛遇邪,胸下為急,喘而汗出,脅下引痛,振寒如瘧。此裏邪未實,表邪未解,醫反下之,裏氣益虛,邪熱內陷,故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此熱陷於中焦者也。若熱氣深陷,則客於下焦,使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脈濡而緊,濡則胃(趙本、醫統本並作“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趙本作“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複追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