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成果推廣,每年出一本內部論文集《探索集》,每五年出版一本優秀論文集,優秀論文及時推薦報刊發表。
每學年末在教科研考核評價的基礎上,召開全校大會表彰獎勵在市區全國論文獲獎者及為教科研服務作出貢獻的教師,每年獎金總額在萬元左右。
(四)效果顯著,科研氛圍濃
學校申報的兩項北京市“八五”教科研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均獲北京市普教係統“八五”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七五”教科研論文300多篇在東城區、北京市及全國獲獎。
課題研究促進了學校全麵工作,多項工作被評為市區先進,1995年被評為“全麵育人辦有特色的先進校”,獲市教委10萬元獎金。北京五中先後有8位教師被評為特級教師,並有各科市區學科帶頭人。
“七五”以來,幹部教師有700餘篇論文公開發表,每年大約有60篇論文在內部刊物及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如北京五中編製的《“七五”期間論著目錄》就有13頁,《“八五”期間論著目錄》達到25頁。1998年底了解“九五”中期教工論著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撰寫論文265篇(128篇公開發表,87篇獲獎);參與撰寫讀物(包括專著、合作等)正式出版152冊;教育音像軟件作品78件;幹部、教師在國內外講學、參加學術交流上百人次。1998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五中十年獲獎論文選《耕耘與收獲》(張岱年先生題寫書名,林崇德教授作序);199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五中語文教研組的論文選《采薪集》(張中行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北京五中語文組5位教師還與美國陽百翰大學教育學院的海瑞斯博士等一起合作製作了五種文字的“海瑞斯多媒體教育軟件”的“寫作教學中的思維品質培養”專題。目前正在中、美及其他國家或地區實際運用於教師培訓實驗。
五中在北京市第一個建立了計算機校園網,第一個成立了心理輔導室,第一個開設了口才藝術課,第一個開設了美學入門課……這諸多的第一,正是教科研的導向作用的具體體現。目前,參加教科研已經成為五中教師的自覺行動,僅以1999年3月東城區第十二屆科研論文評選為例。北京五中征集論文158篇,初選報送參評102篇,評選結果有45篇論文獲獎,連續八次被評為東城區教科研先進校及東城區教科研示範校。
目前,北京五中全體教職工正在學校“倡導學習之風,鼓勵創新之舉”的號召下,認真總結已有的課題研究成果,創造具有創新性、超前性、科學性、群眾性的,理論聯係實際、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教科研局麵。吳昌順:基礎教育的困惑與呼籲
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舉行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吳昌順委員作大會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基礎教育的困惑與呼籲》,發言內容如下:
一、多講理性思考,少下批判斷語;多搞調查研究,少來行政命令;多些辯證法,少點片麵性
前些年,有人提出學校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其實這兩種“教育”根本不是一個層麵的東西,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媒體便集中火力對基礎教育大加撻伐,什麼摧殘童年,扼殺靈性,誤人子弟,甚至禍國殃民等等;與此同時,把美國基礎教育吹上天。黃全愈博士寫了一本《素質教育在美國》,是不是應該再出一本書:《應試教育在中國》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去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布什政府提交的一個教育法案,專門撥款265億美元以加強改善美國的基礎教育,諸如規範課程,強化考試,嚴格評價等等,不少是學習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三年前江澤民同誌接受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魯賓斯坦采訪時,特別說到:我國基礎教育有很好的傳統,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傑出的工程技術人。我們認為,應該警惕教育上的民族虛無主義!不要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把洗澡盆連同洗澡水一同拋了出去。
“轉軌”之說打擊了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問題在於學校應試弊端的根源在哪裏?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製約,是現存的教育體製的束縛,是教育決策部門首先應該站出來承擔責任。所幸現在中央已經不提“轉軌”了,可是思想搞亂了,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