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教授早些年就不無憂慮地說:“如此批下去,中國基礎教育的優勢將不複存在。”我們仍囿於“不破不立”的思維模式,太少辯證法了。
一位市政協委員感慨近年來基礎教育的處境,這樣說:“理論口號一大堆,名詞概念漫天飛,經驗總結立馬有,就是不知實踐怎麼走。”
比如“小升初”,取消考試就近入學,涉及方方麵麵的問題。電腦派位賃命運就公平了嗎?世界潮流是讓孩子有愈來愈多的選擇空間,而我們是讓孩子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小。如何既適應世界潮流,又符合我國國情和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實際,具體辦法不必由中央決定。
比如“減負”,用心是好的,辦法未必對。全國地域差別、學校差別、師資差別、生源差別……多麼大,一個命令合適嗎?請不要忘了,相當一部分地區“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相當一部分小學初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不念書,也是事實。
再比如“高中示範校”,依據中國國情,最好隻製定軟件標準,對硬件標準應允許彈性控製,否則弊多利少。最近北京市人大代表視察一所新建的示範校,投資3億多,隻有160名學生,大家一致表示異議。500萬可以改造一所薄弱中學,3個億可以提升60所中學的硬件水平。一所中學如果以1000人計,獲益就是6萬人;什麼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還不很清楚嗎?
二、盡早分步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全額免費的義務教育
現在我國還有15%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85%已普及的地區,水平低、水分大的不在少數。尤其是輟學率嚴重,有的地區初中流失率竟達30%以上。
1999年統計未實現普九的有522個縣(覆蓋人口1.1億,少數民族占40%),調查分析顯示:主要原因經濟貧困,占60%;學習困難,占20%;出外打工,占15%;其他5%。去年7月18日—21日,朱鎔基總理到安徽調研,潁上縣夏橋小學校長張勇計說:“一、二年級每學期交140元,三、四、五年級交160元。”這麼說,小學五年就要交1520元,還有四年,2500元也打不住!多少農村困難農民,多少城市失業工人交不起這麼多雜費,要失學啊!朱總理在調研時強調說:“任何一個國家,義務教育都是政府的責任,我國也不能例外!”朝鮮經濟情況比我們差得多,但20世紀80年代,我們訪問時得知:全民教育由小學到大學全部免費。去年我國已邁入小康,人均GDP超過800美元(一說809美元、一說850美元),為什麼不能實施九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呢?(台灣12年義務教育)我國初中以下中小學生將近2個億,以人均每年學雜費500元計,一年1000億就夠了,隻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0萬億的1%;而我們的教育經費總額從未達到過3%,世界平均水平早已超過5%。鑒於中國的東西部地區差別,是否可以區別對待,發達地區地方自行解決,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中央直接解決;或者先從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開始解決,逐步擴展,三年六年九年分階段實現。這是真正的百年大計萬年大計!
當然,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必須首先落實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的規定。安徽潁上縣宋洋小學校長王偉告訴朱總理,三年欠教師8個月的工資至今未發,美其名“掛起來了”。這還是好的。去年我去的二十幾個地方,大多數都存在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河北承德地區8個區縣,“最好的小康縣”興隆,截止2001年4月,拖欠4000中小學教師工資1702.3萬元!一個拖欠教師工資的地方,還侈談什麼“科教興國”的戰略?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三、《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未成年人保護法》亟須落在實處
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早已是人們的熱門話題。《未成年人保護法》自1992年實行,至今已有10年,但在地方上缺乏明確的執法主體。一般由共青團主管,而終因權力有限,執行不力。處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價值取向多元化,學校德育麵臨困境,家教誤區頗多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於“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各項製定實施細則和監督機製,以保證法律的嚴肅性和實效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公布及時,也須明確家庭、學校、單位、社區、政府部門的職責,以形成合力,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