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議的最後,高萬祥懷著深切的感情大聲疾呼:衷心祝願全國中語會以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形象走入21世紀;讓我們一起努力,拯救語文,拯救中國的未來,拯救世界上最昂貴最沉重的“泰坦尼克號”!

高萬祥因為這樣一個發言,成了會議上一個引人矚目的新聞人物。為他的勇氣和膽識,也為他的智慧與眼光,與他交流的人接踵而至。返回張家港的高萬祥,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一直處於激動之中,於是他連夜將大會發言的主要內容寫成文章,發至《語文學習》。這份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中學語文刊物當機立斷地撤去已有清樣,換上此稿,登載於1999年第12期上。文章發表後,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廣州市增城中學唐遇春老師來信說,看了你在《語文學習》上發表的“有感”一文,就一直有給你寫信的衝動。理由很簡單:在我為中語界深感悲哀絕望時,總算聽到了異樣的聲音,總還有良知未泯者,有頗具現代眼光的仗義執言者,中語界並非漆黑一片,總算有一個閃電,有一絲亮光。早就期盼社會各界能給自以為是、一片死寂的中語界點把火,真的該感謝這些人文學者憑他們的“底氣和勇氣”(我很佩服你用的這兩個詞,足以讓中語界的權威無地自容)認認真真地做了。

浙江師範大學著名教授王尚文則致信高萬祥說,讀《語文學習》12期之大文,深契我心,欣慰異常。您說出了作為一個社會的良心、智慧的傳播者、捍衛真理和神聖的人所應說的真話實話深刻的話,我從中看到了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發展的希望,謹致敬意和謝意!

高萬祥對傳統語文教育進行文化批判的同時,更加努力於創立新的語文教育改革體係。他在全校學生中啟動的有一個好的口才、背誦200首古詩、聆聽30場名人報告、閱讀40部文化文學名著、觀看50部經典影視作品、每周寫6天以上日記等“六大文化工程”,則是高揚語文教育改革的旗幟,在文化建設方麵開展的一項具有開拓精神的創新活動。

高萬祥認為,中國學生之所以不善於口頭表達,主要是因為他們背後的思想性格的缺陷。而始作俑者則是缺失了寬鬆的社會生活環境,從而泯滅與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如果說我們建國以來構造的是5分加綿羊式的“優秀學生”模式的話,目前“應試教育”造就的則是讀死書死讀書的不問窗外事的失語者。在美國,政府有義務培養公民的演講能力,在學校則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意見,幹預生活。中國要想走向世界,就要棄己之短,取人之長,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強調演講與生活的內在鏈接。所以,高萬祥將演講正式搬進課堂的同時,班會課、晨會課等,也有了演講的一席之地。他說,這一校本課程在張家港高級中學遊弋行走,已結下了累累碩果,在群體演講水平澎湃推進的同時,演講新秀也是層出不窮。年級一月至少一次,全校一年至少一次的大型演講活動,更是群英薈萃,人才輩出。

高萬祥校長接受記者采訪的前一天晚上,剛剛參加了一個高一年級的演講比賽。他說學生的演講精彩紛呈,其中不乏天才的演講家。高一(4)班林宇良同學以“超越夢想”為題的演講,雖然隻有三四分鍾,卻博得五六次熱烈的掌聲。林宇良在演講中說:“我們經曆了13天艱苦而卓絕的軍訓。這13天,是烈日與驟雨相伴的13天,是淚水與汗水交融的13天。13天,我們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一個自信、守紀、勤奮、成功的張家港高中學生。”“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曆,那是一筆永恒的財富!那是我們一生中的驕傲!如今,我們輕輕地揮手告別了軍訓生活,跨上了人生嶄新的征程。你,我,都明白這三年比軍訓還要苦,還要累,我們會畏懼嗎?會動搖嗎?畏懼的就不是鐵血男兒,動搖的就不是鏗鏘玫瑰!信念戰勝一切,磨煉創造夢想。三年,我們能用青春的熱血譜寫多少奇跡;三年,我們能在人生的史冊上留下多少壯麗篇章;三年,我們能讓歲月定格下多少次的永恒!我們堅信,等待我們的輝煌,是燦爛的一生。同學們,一起超越夢想吧!讓生命回味這一刻,讓歲月銘記這一回!”

高萬祥校長認為,演講訓練的不僅是口才與膽量,而且也是自信心的培養。學生在演講中確立了自我價值的坐標,同時也擁有了無所畏懼的自信力。這樣的學生,心理狀態與生活狀態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會在走向成功的跋涉中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獨有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