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相伴而行的是,高萬祥又自編了每月一期的《大語文閱讀》。它取自當代優秀報刊的美詩佳文,彌撒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宛如將池塘活魚和田間鮮菜取來立馬烹調,隨即送至學生口中,鮮美之味妙不可言。學生已經將《大語文閱讀》作為必讀的期刊,樂在其中、不忍釋懷的現象甚至成了一道誘人的風景,現有的語文教材也隻能“徒有羨魚情”了。高萬祥認為,具有鮮活生命的學生,與具有鮮活內容的當代文化,有著一種天然的維係,愛之彌深自然也就是情在理中的事情了。

高萬祥校長認為,高中學生不應是隻坐在課桌旁的隻會學習的書生,而應是具有豐富多彩生活的當代年輕人。無疑,當代傳媒可以為學生提供色彩斑斕的生活空間。但高萬祥校長不主張學生多看電視。他認為,電視雖然在文化普及中功不可沒;但同時又魚龍混雜,缺少文化含量。既讓學生感受當代傳媒藝術之美,又能讓其在美感體驗中提升文化品位,中外名著改編的電影則不失為一種上乘的選擇。為此,高萬祥將其作為校本課程,讓其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與當代學子“麵對麵”。張家港高級中學有很好的禮堂,有大型的屏幕,有先進的網絡,於是,《紅樓夢》、《三國演義》、《簡愛》、《巴黎的聖母院》、《百萬英鎊》等中外名著改編的電影就成了高中生校本課程中一道絢麗的風景。

曲折的故事情節,富有動感與色彩的電影畫麵,令眾多學子樂而忘返。而著名文學家的思想情感與美學追求,以及改編者的藝術趣味,便在“潤物細無聲”中走進學生的心田。

《在日記中成長》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很有特色的圖書,它以校本課程的形態出現在張家港高級中學的學生學習視野之中。高萬祥認為,這是一門修練人生的大語文課程,是張家港高級中學獨創的產物。書為國際大32開本,每頁左邊為《曆史上的今天》,記錄當天最值得學生關注的曆史上的大事;右邊是《每日話題》,為每天生活中的一則富有生活智慧的故事。下麵空白的地方是《我的今天》,專供學生寫日記之用。學生日記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寫自己的自傳,不但是寫自己,也是寫曆史;二是“吾日三省吾身”式的省檢自身、完善自我的感想文字。高萬祥告訴記者,一個人有肉身我、社會我和道德我,通過這種“慎獨”式的記事方式,讓學生用道德我戰勝肉身我,進而步入道德我的境地。這一課程在全校開設之後,已經收攏了累累的碩果。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思想境界也在逐漸提升。

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教授和周國平都為本書作了序。朱教授稱寫日記是一種“道德長跑”;周國平說日記是“歲月的保險箱”“靈魂的密室”“忠實的朋友”和“作家的搖籃”;高萬祥則說其是“一個自我超越一個自我”的“文化拉練活動”。

高萬祥的文化建設,追求的是讓每一個師生在文化方麵都有所發展,在對學生啟動“六大文化工程”的同時,對教師則提出了“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校規。而“一起成長”的主體內涵,就是與學生共同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實現文化的真正升值。

張家港高級中學的教師校徽上便印著“做中國最好的教師”的字樣,高萬祥校長百講不厭的一個話題則是“優秀的教師都是愛看書的文化人”。不進入經典閱讀的文化隊伍之中,在張家港高級中學就沒有立身之地。他不但強調教師閱讀經典名著,而且還要進行考試。特別是假期,考不好就不給獎金。他甚至說,我是在逼教師讀書,猶如有些家長逼孩子讀書一樣。高中離不開高考,優秀的教師應當教出可以考高分的學生,但同時又必須是最愛看書、最能講故事和最能寫作的文化人。

薑廣平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現在雖然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可他依然對張家港高級中學留有深情,他說自己是在張家港高級中學讀了三年“研究生”,文化增值之後方才騰飛的。而一些應屆大學生走進這所學校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人讀書的濃厚的文化氛圍。他們情出由衷的一句話便是:“我們從一所大學又走進了另一所大學。”有的甚至說,在大學四年都沒有讀過這麼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