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萬祥隨隊前去雲南考察時,曾兩次脫離團隊專去尋訪西南聯大的舊址。他認為這是一個文化教育上的聖地,中國近現代許多文化教育大家是從這裏走出去的,而且多是走得輝煌燦爛。在當地新華書店裏,他發現一本寫得很有文化底蘊的報告文學《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隨即情墜其中,並郵購200本,以盡快讓學校的老師們也能享受這種文化的激蕩與陶冶。

他讀了王東華的《發現母親》之後,為其理念之新與取例之精而感動,於是立即購買100本,發送給學校裏的100名女教師。後來此書再版時,又買200本,讓全校200位教師人手一冊。

高萬祥告訴記者,張家港高級中學教師的福利不錯,但他認為,老師們從讀書中獲取的收益,則是福利之最,是價值最大且永不貶值的一種收入。經典閱讀不但可以讓老師們擁有知識,還可以讓他們擁有氣質與品格。是一種“魚和熊掌”可以“得兼”的文化行為。

如果人們為張家港高級中學園林化校園之美驚訝的話,更令人吃驚的則是它那美中之美的閱覽室。因為擁有如此圖書之多而精的閱覽室的學校真的是“幾希矣”。在他的心裏,“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於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他說,書卷氣是一個人最好的品格,它不但寫在一個人的臉上,更寫在一個人的心裏,形之於與人交往言談話語之中。他認為,在這個近乎世俗化的社會中,讀書應當是一種宗教一樣的行為。

高萬祥認為,我們所做的這些文化活動不一定與高考有著直接的聯係,但卻有著內在的維係,時間愈長,它的作用就會愈加顯現出來。所幸張家港高級中學的高考成績非常喜人,2003年第一年參加高考和2004年第二年參加高考,在張家港市都是獨占鼇頭。但高萬祥說,我最看重的並不是這些高考成績,而是師生共同的文化成長。

在行知樓的走道裏,高萬祥設置了一幅巨大的電腦製作畫:孔子、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和張家港高級中學的校園的組合。在高萬祥校長的心中,這三位教育上的名人是張家港高級中學辦學的老祖宗,沒有第四個能夠與之比肩。他將這三個人作為自己終生的精神導師,同時也希望作為所有老師的精神導師和精神顧問。如此的設置,就可以讓老師們在舉手投足之間,與這三位偉人進行心靈對話,這無疑對他們的人生指向標定了一個高遠的目標。

與此同時,高萬祥又特聘錢理群、巢宗琪、朱永新、曹文軒、王尚文、於漪、陳鍾梁、陸誌平、成尚榮、範守綱、穀公勝等國內知名專家擔任學校課題顧問和青年教師的導師,讓學校老師與這些名人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老師們在感受這些名人風采之時,自覺不自覺地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與思想修養。

其實,這些名人不少都是高萬祥的朋友,有的往來甚密。在他看來,“友直,友諒,友多聞”這一孔子之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他說,自己從中獲取的教益將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高萬祥校長在抓學生寫作的同時,對教師的寫作也有了近乎苛刻的規定。他要求全校教師都要寫生活小故事,每個青年教師每周不得少於3篇,中老年教師每周也不能少於1篇。有人甚至說他在這方麵有點專製,有些“不擇手段”。但他對此充耳不聞,一如故我地“專製”下去。他說,現在有的教師因為我的要求之嚴可能會有意見,但以後他們一定會因為我的要求之嚴而感謝我。

高萬祥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格教育。他認為,人格教育不能空洞無物、大而化之,而應當外化在視而可見、觸而可及的一言一行之中。高萬祥的人格教育,就是從抓學生的衣食住行這些身邊小事做起的。

目前,大多數孩子花家長的錢並不心疼,消費上的攀比心理在學校不斷地蔓延。為此,高萬祥校長作了一個強製性的規定:拒絕名牌進學校,學生在校必須穿校服。他認為,學生常年穿著物美價廉的校服,有利於節儉、樸實和簡約作風的形成。同時,從“頭”抓起,對男生的長發、黃發強製性改造。高一新生剛一入校,就將理發師請進了學校,將不男不女的長發一律理掉。允許將黃發染黑,絕不能將黑發染黃。高萬祥校長認為,外表的樸實無華與內心的傳統美德應是一種高度的和諧。強調張家港高級中學的男生要有紳士風度,女生要有淑女風範。任何背離傳統審美標準的行為,都應當受到製止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