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堅強者來說,逆境與磨難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1978年,高萬祥憑著多年的閱讀積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師範學院中文係(現已改為蘇州大學)。或許是太想有一個正式的教書職業了,或許是多年來對文學的情有獨鍾,高萬祥的高考誌願欄裏清一色地全是師院中文係。
站在蘇州東吳園高大的圖書館前,高萬祥的心激動得怦怦直跳,他禁不住長籲一口氣:告別了,無書可讀的日子!告別了,瘋狂而蒼白的歲月!
高萬祥說,大學四年,他不敢說自己是最優秀的學生,但一定可以算得上最勤奮的學生。從宿舍到飯廳,從教室到圖書館,他每天都在同樣的軌跡上與時間賽跑。對他來說,那時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書可讀。大學時代豐富的閱讀從此給了高萬祥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
四年之後,高萬祥走上了百年名校張家港梁豐中學的講台,當班主任,作語文老師,辦公桌上永遠是堆積的繁忙。但是,就像喜歡抽煙、喝酒、打牌的的人總能找到休閑的時光一樣,高萬祥忙裏偷閑,以不懈的閱讀支起一片放飛心靈的藍天。與過去不同的是,參加工作後,他訂閱了十多種報刊雜誌,一有時間就跑書店,他讀經典,讀時文,文學、教育、哲學、文史、經濟無不廣泛涉獵。他說,閱讀,滋潤了他的教育愛心,培育了他的正義與良知,給了他詩意般的教育追求與人生追求。
如今,大學畢業20年了,高萬祥的心裏仍然記著生命中那段無書可讀、不能讀書的日子。不管是在最初的梁豐中學、梁豐高級中學,還是後來的張家港一中、張家港高級中學,不管是作普通的語文老師,還是後來負責教導處、教研組直到當校長、書記主持全麵工作,他都把閱讀當成自己成長與發展的基石。他的這種嗜好無疑深深地影響著他的語文教學,影響著他的學生,也影響著他的同事。
2001年3月9日晚,在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榮事達杯”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的頒獎晚會上,一位名叫沈冰的女孩兒從雲集的高手中脫穎而出。這位從新加坡《聯合早報》趕來參賽的沈冰正是高萬祥當年的學生。對著鏡頭,沈冰激動地說:“我要特別感謝我中學時代的一位老師,他叫高萬祥,他是對我人生道路影響最大的一位朋友。”其實,高萬祥隻教過沈冰一個學期,沈冰對於文學和新聞的迷戀最初應歸因於高老師那種獨具一格的語文課。多年來,高萬祥決不讓教材教參獨霸課堂,他特別注意從廣泛的閱讀中提取思想和精神的養料,讓書籍為學生打開新的文學與文化的視窗。他一直記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機的話:“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種地位。”
高萬祥愛讀書,他擁有五千冊個人藏書,大量的剪報和資料卡片是他搞好語文教改和學校管理的動力源和信息庫。高萬祥讀書不是那種被動的吸收,而是堅持與思想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與交流。在他眼裏,書籍永遠隻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橋梁,永遠隻是獨立思索的一種推力。當校長以後,他的這些讀書體驗與認識,深刻地影響著他的治校方略。
他覺得,一個學校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養,必須大興讀書之風,一定要把學校辦成一個學習的團體,要讓校園裏“多一點書卷氣,少一些煙酒味”。幾年來,他向全校教師推薦並統一購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幾十種教育名著,每期開學,第一件事就是以考試的方式檢測老師們的讀書數量和質量,然後,根據成績,發放“假期讀書獎”。在高萬祥的倡導、組織下,如今,與學校一流的教學設施相輝映的,是全校師生一流的讀書風氣。說起這些的時候,高萬祥的臉上燦爛得如同三月。
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個老師都成為自己的“書友”,這,正是高萬祥實施語文教學和文化型管理的獨到之處。
二、理智的反思與詩意的追尋
1997年,社會對學校語文教學的批評與責難不絕於耳。有心的高萬祥仔細閱讀了發表在《北京文學》上的一係列文章:從鄒靜之的《女兒的作業》、王麗的《中學語文教學手記》到薛毅的《文學教育的悲哀》、楊東平的《語文課:我們失去了什麼》直至洪禹平的《誤盡蒼生》,這些文章針對中國語文教育中教材、教法、考試、師資等方方麵麵問題,紛紛表達作者的憂思與期望。作為一個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摸爬滾打了20年的特級教師,高萬祥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痼疾早已魚鯁在喉,痛心疾首。讀罷這些批評文章,再回看實踐中的種種問題,深層的憂患和理智的反思在高萬祥心中如暗流奔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