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教學方法,這就是最簡單的“五本教學法”。它的理論依據隻有一條:讀寫,讀寫,再讀寫。而語文教師要實施這種教法,無非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三、橫掃作文“套中人”

不知是不是年輕時的那個作家夢一直在作怪,這麼多年來,高萬祥始終保持著舞文弄墨的習慣。對與中學作文教學,他思考彌深、用力頗勤,他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許多見地和招數都迥異與他人。他認為,寫作與戲曲和武術不同,它是寫作主體麵對外部世界的召喚,用自己的心去擁抱生活,因為主體的投入,學生隻要一下筆,每個人的表達就會具有不同的個性。如果我們像練戲曲、練武術一樣,把作文教學變成死板的程式套路訓練,在一定時期,確實會立杆見影,但最終的結果是,假話、空話、套話大行其道,文風矯柔造作,寫作者的思維僵化。學生最終成了作文的“套中人”。高萬祥向來對那種技巧至上的作文教學不屑一顧。他的辦法是:以作文內容為中心,著眼於寫作主體視野的開拓、語言的積累和思維的培育。因此,他的作文課堂,不再是狹窄的教室,而是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大課堂。他形象地稱之為“作文餐廳”。這個“餐廳”裏有著他精心設計的作文題材體係。如,節假日題材、重大活動題材、人際交往題材、環境題材、應用性題材、心理行為、思維鍛煉的題材,等等。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麵對的題材體係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一定要讓學生把作文與生活緊緊地連成一體,就是要讓生活的急流去激起學生的寫作衝動。那麼,如何讓學生能夠帶著驚奇的雙眼走進“作文餐廳”呢?高萬祥在作文訓練的設計上總是苦心孤詣,獨具匠心。比如,他要求學生扮演記者和主持人,圍繞“我們是否需要班幹部”做一期“焦點訪談”;他要求學生為“流動商店”“特色旅行”等金點子寫實施方案;開學之初或畢業之前,他要學生用三五句話給班上的同學“剪影”………總之,不管什麼時候,你都能從高萬祥的作文課上感受到一種生活氣息撲麵而來。當然,貼近生活的目的為的是思考生活、認識生活、表達生活。高萬祥說,作文課,是培育學生智慧的原野,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有時學生智慧中最美的花朵,是各種智慧的核心。於是,高萬祥在平時的看書看報時,比別人多了“一隻眼睛”,他總愛搜集那些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典型例子。在這些有趣的例子引導下,學生懂得了什麼是逆向思維,什麼是發散思維,什麼是超常思維。因為讀書多,高萬祥的課堂上總有新鮮的故事聽。他給學生講作文與做人的道理,講《懺悔錄》的作者因敞開心扉被人譽為“歐洲的良心”,講文壇泰鬥巴金“把心交給讀者”的創作態度,講李白墓地上那塊書寫著“真詩不死”的石碑。他無數次地提醒學生:孩子的可愛在於沒有矯飾和虛偽,文章的可貴在於真情的流動。為了讓學生保持透明的童心,他要求學生把日記當成自己的精神家園,讓真實的情感花朵在日記中綻放,讓自由的生命個性在日記中揮灑。高萬祥說,這些作文教學理念的實現,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讀書。道理懂得再多,腹中空空,作文是不可能真正見效的。這麼多年來,高萬祥給每屆學生贈送的座右銘都是相同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接收一個班,他都要領著同學們辦好班級的“四種園地”:文章薈萃園、每日贈言園、習作欣賞園、書法展覽園。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一種立體式的語文學習環境。在“文章薈萃園”裏,餘秋雨的文化散文、梁衡的名勝散文、劉墉的哲理散文常常引得學生爭相閱讀。高萬祥高興的告訴記者:生活化、創造型的作文教學,最大的成功就是橫掃了所有的作文“套中人”!張元濟先生說:“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確實,采訪完高萬祥這位名校長、名教師,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慨:生命猶如接力賽,最是書香能致遠!